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医改春风暖百姓

    汉滨区强化服务职能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来庆琳 刘荣林 时间:2011-01-19 10:47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题记: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推出,“公共产品”意味着政府责任,“向全民推出”则表明每个人都可享受。随着多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安康市汉滨区,通过长期的艰难探索,逐步形成在贫困山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实践,借助当前创先争优活动的春风,让更多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医院带来的诸多便利与健康。在这里,广大居民“看病不再难”。

      2010年12月17日下午2点,毛纯杰像往常一样,挎上出诊箱,匆忙往社区医生办公室赶。今天周五,肯定有很多群众在等着他哩。
      毛纯杰是安康市汉滨区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驻辖区北门社区医生,作为该中心8个社区责任医师团队成员之一,他和两名同事共同担负着辖区5000名群众的健康卫生服务工作。平日上班,办公室几乎人满为患,挤满前来看病问药的群众,群众看完了,他又骑上车挨个到其他居民家回访……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曾是老百姓面对的三大难题之一。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安康市启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一场惠及百姓的医疗改革就此在汉滨区拉开序幕。作为先期试点,汉滨区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9年初率先在全市推行“社区卫生服务片医制”,自此,所辖8个社区近6万小区居民在自家门口有了专职保健医生。

    改革,在这里破冰前行

      “原来来这里看病的群众少得可怜啊,我就不想在这里上班了。”从医20多年的杨文银今年57岁,目前是该中心唯一具有副高职称的中医专家。提起过去在新城卫生院工作的那段日子,他一个劲地摇头。
      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的杨文银专业上是一把好手。来到新城卫生院工作后,他一下子感觉到手脚被捆住了。那个时候,基层乡镇卫生院已推向市场,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但条件普遍艰苦,设备落后,专业人员匮乏,经营举步维艰,一天来看不到几个病人,医院也挣不来几个钱。
      就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备,这样的服务,让杨文银坚持了出走的念头。2004年,杨文银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到外省一家医院上班去了。
      2007年,安康市正式启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让远在外地的老杨看到了新的希望。“改革只会越改越好,有政府支持,医院肯定会越办越好。”2008年10月,老杨正式回到了完成转型后的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时医院已今非昔比。
      近几年来,政府建设资金和卫生服务中心自筹资金,投资92万元对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全面装修整容;投资106万元新建枣园社区卫生服务站1100平方米;投资150万元新添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等43台先进医疗设备,改善了这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同时还在夜间设有值班人员,24小时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免挂号费,实行药品“零差价”,减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逐步引导“小病在社区”就医模式的形成。
      在中心整体面貌和服务环境焕然一新的同时,一场内在的改革也在悄然进行。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政府将该中心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功能再造”,把该中心的功能回归到承担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上来。
      具体实践中,该中心通过率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区片医制”,力求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疾病预防、妇幼保健、计生服务、健康教育、保健康复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有效的、综合的、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医。
      “现在我们的门诊一天就达40多人,比之前多了好几倍呢!”杨文银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