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五年投入教育“两基”资金14.9亿元,教育经费由5.02亿元增加到20.11亿元,增长3倍。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全面实行了“两免一补”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通过验收。教育强县、强乡镇创建成效显著,旬阳、石泉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宁陕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取得实效。普通高中入学率由35.8%提高到48%,2010年高考二本上线6344人,比2005年净增2405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发展。实施科研开发项目609项,培育、引进和研发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350项,有20项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42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卫生事业投入4.6亿元,改扩建市、县、乡医疗机构229个,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民健身运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政府设立文艺精品创作奖,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活跃,一批文学、影视作品在省内外获得好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7.4%;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被财政部总结为“安康模式”;城市投资、财信担保、金州矿业公司在破解融资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集合信托、BT模式进行融资,汉滨、旬阳两家小额信贷公司挂牌运营,长安银行和西部证券在安康设立分支机构;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10县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区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招商到位资金259.4亿元。与省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取得实效,延长、陕煤、有色、陕重汽和大唐、中广核、重钢、雨润、庞大、悦达等16户全国500强企业在安康投资兴业,以钡盐、生丝、板材、魔芋为重点的外贸出口总值4951万美元,引进外资6401万美元。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明显提高。
我们不断适应突破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新施政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强化落实措施,提升行政能力。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城乡统筹、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更加明确,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依法行政、科学求实、依靠群众、真抓实干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密切与政协的民主协商,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切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勤勉尽责不懈怠,集中精力谋发展,忠实履行人民政府的神圣职责,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懈努力。在推进突破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监察、审计、司法、人防、税务、工商、金融、保险、质监、气象、水文、盐务、石油、地震、档案、方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残联、慈善、红十字会等各条战线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康发展最快、城乡变化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五年来的丰富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市情认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襟谋划发展,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创造,以创新创先的理念推进各项工作。
共10页
您在第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636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