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着力提升交通、城镇、生态基础保障能力,着力做大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主导产业,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强化园区承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循环产业基本形成、人民生活基本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安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8600元、8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16%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22%左右。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四个翻番”,经济实力、基础条件、人民生活、城乡统筹、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六个跃升”。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全面跟进全省发展步伐,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开始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把新型工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4:47:39,工业化率达到34%。完成汉江梯级水电开发和400万千瓦火电项目,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和风能,清洁能源产业基本形成;以金属镍、石煤综合利用、钒钛磁铁项目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旗舰,实现循环经济新突破;以矿泉水、肉制品、茶叶、魔芋食品为着力点,强力打造富硒品牌。以“一体两翼”为引领的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汉滨、汉阴、石泉、旬阳、平利五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80%以上,其它县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以规模特色效益为方向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设500万头商品猪基地,发展10万亩设施蔬菜和30万亩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畜牧产业、林特产业、水产养殖产值分别达到30亿元、60亿元、50亿元和35亿元;以生态旅游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达到2500万人次,实现物流业增加值60亿元。
基础条件实现新跨越。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机场和航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安康建成区域交通枢纽。建成十天高速安康段、安康至平利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安康至岚皋、平利至镇坪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大河坝至石泉、桐木至旬阳、宁陕至镇安高速公路连接线;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县乡油路改造工程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公路总里程达到2.1万公里,基本实现“通县高速化、市县二级化、县乡等级化、村道畅通化”的目标;完成西康、阳安铁路复线和西成客专安康段建设,开工建设安康至张家界铁路,强力推进西安至安康至重庆高速铁路建设工作。安康富强机场建成运营。建设安康至白河高等级航道,开发瀛湖至石泉、岚皋水上旅游通道。加快实施城乡电网、通讯设施、气化安康、防洪保安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保障发展的能力。建设安康至重庆和湖北点对网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新建3个330千伏、15个110千伏、24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通信信号覆盖行政村95%以上,电话和3G用户达到260万户;建成汉中至安康天然气输气管道,启动西安至安康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解决10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城区东西二坝和汉江重点段防洪工程,完成30座病险水库除险工程和洞河水库建设,大力建设灌区,扩大灌溉面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节能减排降耗主要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2%,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人民生活获得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生活环境明显优化。全市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五年减少贫困人口40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以内。改造农村危房10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826万平方米,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全面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落实,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高中阶段实施免费教育。加大科技成果的开发、引进和运用,组建2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中心,实施20个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大力实施七大人才工程,突出抓好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人才匮乏的状况有效缓解。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实施“山地危居”移民保安工程, 2011年至2020年共搬迁地质灾害点、洪涝灾害点、深高山贫困区群众22万户88万人,其中“十二五”搬迁11万户45万人,从根本上摆脱山洪和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共10页
您在第6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385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