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形成新格局。按照“三个一百万”的人口布局和“三个集中”的要求,加快中心城市、县城、集镇和新型社区建设,市域城镇体系基本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46%。按照“打造核心、开发江北、西进东延、提升江南”的思路,加快中心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区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万,把中心城市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园林城市。建成汉江四桥,完成安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学院、党校四校北迁,建设安康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会展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八大场馆,建成市儿童医院,完成一江两岸和城市核心区建设,江北新区一期规划基本完成。“一体两翼”城镇带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石泉杨柳试验区、汉滨恒口示范区、安康高新区统筹城乡实现突破。加强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扩大县城容量,提升建设水平。实施45个重点镇和10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完善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体系,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新增35万农民进城入镇定居。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逐步健全符合实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贯彻依法治市基本方略,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以法治政府建设带动法治社会建设,大力开展法制宣传,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尊重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使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在法律的轨道上进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安全稳定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市县应急指挥平台,应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活力显著增强。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52%以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县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完善水、矿产、土地、生态等资源开发管理政策,健全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促进资源的科学、环保、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密切与省内外大企业和发达地区的合作,主动承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区的辐射,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到位资金600亿元以上,外贸出口总值达到1亿美元。
到2020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再翻一番以上,全面跟进西部强省建设,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目标。
四、2011年的工作任务和重点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新一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建议为:生产总值380亿元,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定指标范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完成全年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促进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工业。扎实抓好旬阳、白河水电站和镇坪南江河开发、平利工业硅二期、紫阳毒重石和硫酸锰、汉滨双烯和塑钢型材、旬阳特种车和30万大箱卷烟、石泉丝绸和激素类原料药、汉阴电动自行车、岚皋硅材料等8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60亿元以上,形成一批新的工业增长点。突出抓好天沐金属镍一期、陕煤石煤综合利用和富硒矿泉水、华电火电厂一期、白河商用和专用汽车、石泉石墨开发、纳米氧化锌等一批工业翻身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加快建设,推动工业总量快速扩张。积极争取和落实中省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改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运输、电力等实际困难,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全年新增规模企业30户,工业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增速。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完成节能降耗减排任务。
共10页
您在第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287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