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年间,全市累计实现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全市劳务经济规模从小到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从46.7万人增加到61万人,劳务经济收入从18.7亿元增加到63亿元。我市促进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紫阳、白河和石泉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称号,石泉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回乡创业示范县。
五年来,一路前行,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一路收获。总结我市五年来的就业工作,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加强领导促就业。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纳入对县区年度单项考核范畴,与其他经济社会工作一同安排部署、一同推进落实、一同检查考核,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保证。二是完善政策促就业。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各相关部门围绕促进就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为促进和扩大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三是强化培训促就业。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县区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对每年约2.1万名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一个不少的纳入技能培训范畴,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五年间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3万余人次,累计支出各类培训补助资金过亿元。四是推进创业促就业。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等政策机遇,围绕秦巴生物、金州矿产、汉江水电、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物流、信息、农产品流通体系,精心培育以医药、旅游、丝绸、蚕桑、茶叶、魔芋、泸康酒业、生物保健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的230余个创业项目,积极面向农村种养大户、经营能人和城乡有志创业人士提供创业服务,充分发挥产业项目的“孵化器”作用,为创业搭建载体、提供平台。五年来,累计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2.06亿元,扶持8385人成功创业,带动28255人实现就业。五是拓展服务促就业。不断建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就业者提供培训、指导、维权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把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作为落实就业政策、推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运用多种形式搞好就业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市本级和80%的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预计2011年底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将顺利实现省、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五级联网,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全市统一招聘了290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充实到街道社区,将就业服务体系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组,强化了执法力量。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促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力维护劳动者的就业合法权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