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农村发展形势问题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阶段特征,积极探索完善“三农”工作的思路措施,着眼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提出实施“强村大户”战略;着眼加快扭转“大林业、小产业、低效益”现状,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着眼破解农村贷款难问题,开展了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试点;着眼促农增收目标,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五条意见》;着眼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意见》;着眼发挥农业资源新优势,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的意见》;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突破,出台了《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的意见》。这些举措使我市“三农”工作环环紧扣,改革创新步步深入,思路部署形成体系,走出了富有安康特色的“三农”工作新路,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和新增劳动力 “一个不能少”的培训计划,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全面增长,特别是2010年大灾之年实现了农民增收目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6元,比上年增长20%,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二是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坚持“一村一品、强村大户、龙头牵引”,生猪规范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规模加速扩张,跃居全省第二,培育出了全市第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国家级养殖龙头企业阳晨牧业公司,引进富润、大红门等一批著名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格局;茶叶、魔芋、蚕桑、烤烟、林果等传统产业在改造提升中加快转型;设施果蔬、水产养殖、苗木花卉蓬勃兴起,堪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乡村旅游势头强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三是“三个集中”态势初显。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80.2万亩,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56家;工业向园区集中,安康高新区和县区工业园区聚集工业580户,工业集中度达52%;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五年累计转移农民18万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农村新社区118个。产业发展向园区化、设施化、集约化迈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转变。四是农村面貌显著变化。通村水泥路突破1万公里,解决安全饮水96万人,治理水土流失4000平方公里,造林育林2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建设新农村示范村564个,农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建成圈厕沼一体化10万户,实现40.3万人稳定脱贫,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落实,“蛋奶工程”普惠农村中小学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达67%,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基本实现全覆盖。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从而也把我市“三农”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我市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的深层次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条件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安康两山夹一川,立体差异大,耕地零碎且山地多、平地少,产业布局难统一,水利设施难配套,农业机械难运用,生产成本高,提高比较效益困难多,争取中省支持特别是大项目的难度加大,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本的难度更大,对发展现代农业构成严峻挑战。二是农村优质资源加速外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受比较效益低和务工收入高的双重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特别是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农民不愿务农,其创造的劳动力价值大部分也用不到农村,更加加剧了农村智力、技术、资金等优质生产要素短缺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面临农业萎缩、农村凋敝的风险。三是自然灾害频发使农村发展屡屡受挫。我市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全市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村人口居住在灾害易发区域,加之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不足,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极易造成重大损失,一些地方长期抗争在频繁的自然灾害中,发展屡屡受挫,类似去年的“7.18”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就使这些地方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同时,一些地方在对“三农”工作的认识、领导力量的布局和经费投入上,也有淡化、消弱和减少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
深刻分析这些问题,是为了在相对困难的客观环境中,更多地抢抓发展机遇,更好地争取中省政策支持。“十二五”时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将更大;中央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持续加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美好家园建设,强农惠农政策会更多更好;省委、省政府支持陕南循环发展、建设绿色产业、解决“山地危居”问题,必将对农村发展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特别是当前最现实、含金量最高的机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市作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在生态建设上将会获得国家更大的倾斜支持;二是中省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对我市改善水利设施、发挥水资源优势十分有利;三是省上实施“陕南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我市22万户88万人纳入规划,按现行补助标准将获得省上近40亿的直接投资,还可拉动300多亿的民间投资,必将对我市农村发展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定信心,珍惜机遇,克难奋进,齐心协力推动我市“三农”工作实现新跨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