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利县龙头村,一幅和美的画卷映入眼帘,徽派民居清新亮丽,产业观光园如棋似画,乡村道路宽敞平整,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南小镇。前来观光的旅客赞不绝口:“农民住着漂亮的徽派民居,吃着地道的绿色食品,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好!”
平利地处秦巴山区中部,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省级贫困县,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发展难度大。该县在城乡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和“西北最美丽的乡村”两大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抓住“规划、资金、建设”三个重点,实行人力、项目、资金“三个集中”,做到规划、指导、实施“三个到位”,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规划先行、部门联动、群众参与、资金捆绑、整体推进”的建设路子,先后有47个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被确定为全省四个整体推进县之一。
为实现区域率先突破,该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并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后,启动安平路沿线的“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新村建设,集中实施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特色民居、基础设施、基层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使“一线七点”、“两镇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村庄规划118个,启动建设重点村48个,建设徽派民居2268户,普通旧改27125户,龙头、普济寺、高峰、张店等一批新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样板。同时,村组道路、桥梁、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水马头墙,秀山绿树映山庄”的和美画卷。
龙头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龙头村位于烟波浩渺的古仙湖下游,境内山环水绕,沃野纵横,日夜流淌的冲河贯穿村庄东西,河东山脉蜿蜒起伏,状如游龙,引颈于潭,其首突兀水岸,故名龙头。为将龙头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县委、县政府以建设西北最美丽的乡村为目标,以“自然意趣、回归自然”为灵魂,实施“一个领导;一个实力部门带动一批项目;落实一批人员,一定3年不变;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全力建设龙头新村。为解决村民出行难,县委、县政府确定“三桥一路”建设规划,号召村民投工投劳打路基,县上整合交通、农办、水利等项目资金230万元用于路桥建设,修建了三座大桥和一条3.2公里的水泥路,被老百姓称为“连心桥”和“致富路”。确定了陕南徽派民居建筑模式,通过部门帮扶和以奖代补等措施,统一规划设计的徽派民居布局合理,“白墙、青瓦、格子窗”的特色鲜明,一派水乡江南风情。为优化旅游环境,按照“山上林,坡地桑,川坝绞股蓝,河边柳,路边樟”的生态格局,坚持“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 “山顶造林戴帽子、山腰建园赚票子、川坝产业钱袋子、河岸樟柳变样子”。 龙头村建设模式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谋而合,平利由此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
为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平利县按照“一河两岸、两环三区、四街五桥、湖光山色”的建设思路,突出“建设、规范、整治、教育”四大重点,全县人民共建和谐温馨文明的绿色家园。完成了女娲文化广场铺装、绿化亮化、喷泉、五峰楼建设等扫尾工程,建成步行观景桥、城东防洪堤和城南开发区,城市功能日益健全;以“一河两岸”开发为重点,完成河滨路路基和一、二期铺装,启动了马龙潭大桥和截污管道工程,完成第二级拦水坝工程,县城综合功能日益完善;以建设陕南一流商贸大街道为目标,全面推进新正街提等改造,先后启动建设10幢标志性建筑;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盘活土地二级市场,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收购、统一出让,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不断加强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作,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居环境。如今,在亘古流淌不息的坝河上,从西向东,原有的西大桥与新建的马龙滩大桥、步行景观桥、南大桥、东大桥五桥飞架南北,将平利北片老城与南区新城连为一体,主体街道笔直宽敞整洁,两旁数千株香樟桂花四季常青,建成的橡胶坝蓄水成湖,波光潋滟,春夏秋冬人们扶老携幼在女娲文化广场、步行景观桥、河滨路休闲漫步,尽情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