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出山住新村——石泉县迁移式扶贫开发纪实
2005-8-22 扶贫办 柯常坤
--------------------------------------------------------------------------------
车行驶在七月的安石二级路上,沿途满目青翠,一进入石泉境内,人们不由得为一排欧式风格建筑所惊叹,淡黄色的墙体,透亮的铝合金窗,整体式推拉大门,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抢眼,南来北往的过客往往情不自禁地将目光聚向这里,山间农村里也冒出如此靓丽的别墅群?带着对高档住宅区的向往,人们纷纷留下了一片片赞叹。
石泉县扶贫办主任何运勇告诉记者:“这里是石泉池河镇良田村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哪家开发商修建的高档住宅区呢。这片欧式别墅建筑风格安置区距池河集镇仅5公里,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从2004年10月开工,今年5月份竣工,是良田村和青山村高寒地带的15户61位山民的新居。像这样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全县有15个。”
青山绿水、洋楼别墅,更有明清风格建筑,人均面积三四十平方米,连城里人都羡慕向往的居住环境,对于石泉高寒偏远的山民来说,却是近在眼前的现实。从2001年开始,石泉县集中和分散安置农村贫困移民户844户、3544人,共投入资金2094万元,新建房屋3376间8.4万平方米。
“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 。这是2004年省有关部门在验收全省2003年度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时,对石泉迁移式扶贫的总结。
今年5月,全市移民扶贫异地开发工作现场会在石泉召开。作为新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的一种典范、一种样板,石泉扶贫工作在全市得到了肯定。一条适合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特色机制的新路子已经在石泉形成。
守穷窝一筹莫展 搬下山海阔天空
对于山下人来说,深山里的人们只能用活着来形容,日子一天天过去,生命一天天衰老,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波澜起伏。自生自灭,循环不已。“方圆10公里平均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土地瘠薄,大部分农户居住在半山腰或滑坡地带。粮食人均75公斤,户均年总收入不超过580元。”石泉银龙乡雷兴村的张仁发虽然坐在自家两层小洋楼的客厅里,但一回想起曾经在山里的生活便愁容满面。
“电灯、电话、电视、自来水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180多平米的房子,在城里也是很少人能住上哟……”忙着敞开一扇扇房门向别人介绍新家的张仁发妻子,脸上堆满了笑容。三室一厅,宽敞的居室里摆上了沙发、电视、电话、音响;雪白的客厅墙壁上贴满了孩子的奖状;院前院后瓜熟果飘香;左邻右舍53户清一色二层小洋楼一字排开,远山如黛,清风徐来,成群的鸟儿绕着新村在欢唱……由愁到笑,变化给了山民们对生活新的希望。
石泉县是省级贫困县,18.2万人的总人口,贫困人口6万余人,其中生存在环境恶劣的高寒边远山区、水电路不通的近1.7万人。这部分人在贫困人口中又是最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怎样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石泉县委、县政府从2001年开始探索一条新路子——“把山民迁出山区!”。
“以前国家对高山边远村从交通、用电、教育等方面投入过大量资金,但基本上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扶贫效益,客观原因是山区农民居住过于分散,基本设施建设“战线过长”,再多的投资都像“撒了胡椒面”。此外就是天然林保护了,动物多起来了,人的生存却成了难题。守穷窝一筹莫展,搬下山海阔天空,经过摸索,搬迁式扶贫的“生态移民”之路效果是最好的。”石泉县委书记徐启方如是说。
摸索的道路是曲折而艰辛的,石泉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证 “迁移式扶贫”战役在石泉打响。欲攻其事,先利其器。石泉县委、县政府首先从加强机构建设开始入手,在2002年全县机构改革中,县扶贫办编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增加,2003年省扶贫工作会后,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组建成立乡镇扶贫办,定编定员每乡镇2—4人,扶贫办主任按副科级配备。同时,制度先行,领导带头。实行县级领导“五联一包”工作责任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县人大、政协、纪委主要领导分别包抓一个扶贫重点村和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近两年启动的集中安置点,从选址、规划设计、审定方案,到施工建设,县委书记徐启方、县长明平英、主管副书记胡吉应、副县长刘福全等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召开现场会,研究解决水、电、路、电话、广电信号“五到村”的问题。其次,明确任务,夯实责任。每年初,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县政府同扶贫开发相关的县直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按照“五到村”的要求,分别落实工作责任和任务,作为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实行奖惩兑现。在工作实施中,要求县直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打好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战。县财政、计划、城建、国土、林业、水利、公路、交通、电力、农业、科技、电信、旅游、文化广电等部门一律大开方便之门,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从简从速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减轻搬迁户负担。坚强的组织保障,一项项强有力措施的稳步推行,有力地推进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更为山民出山住新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土有业双轨铺路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既要建好房,又要解决好土地种植、产业化开发或有业安置等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使移民户生活有保障、生产发展有项目或有稳定增收的经营门路,才能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居乐业,长治久安。”石泉县县长明平英这样说。
从石泉县城往西行20余公里,位于曾溪乡四新村与汉中西乡县茶镇交界处,一面标牌引人注目,标牌上“扶贫移民新村”的赤红大字在阳光照射下分外亮眼,标牌四周的数十亩平地里,一栋栋别墅样楼已现雏形,民工们正在房前开挖排水设施。忙的热火朝天的户主们说,再过十几天,移民新村的总共10套房屋将结束最后的扫尾工程,到那时,他们将告别大山,世世代代居住的破烂昏暗的土坯房,没有电灯、电话、电视、自来水的生活将一去不返。户主们还介绍,新建的曾溪乡柳树垭扶贫移民安置点将结合边界位置,突出边贸经济发展,集旅游、休闲、二、三产业开发于一体的特点,以粮油加工、美容美发、汽车修理、开办农家乐园为主的增收项目,将成为贫困搬迁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34岁的郑诗现是从良田村7组搬迁下山的,皮鞋、长裤扎上T恤衫,一副城里人模样,在两层小洋楼的第一层门面房里他办起了商店,烟、酒、副食、日用品摆满了货架。问及以前的生活,郑诗现的语气一下沉重了许多,“在山上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方便,吃水靠挑、沟通靠吼、出门靠走,平地里下趟山赶个集要得好几个小时,生活来源基本上是守着几亩地靠天过日子,别说致富了,就是维持生活也是一个难字。孩子上学更是担心的事,自己文化少,不能让孩子也耽误了念书啊。现在好了,山下面接触的事多了,信息灵了,经济意识从无到有,这不,孩子上学方便了,妻子出去务工了,我在家里种田经营两不误,生活真的有奔头了!”
几年来,石泉所建的移民新村,都较好地解决了有田地耕种、产业开发等问题,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开办农家乐园,为移民户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如:银龙乡雷兴扶贫移民新村建成后,一部分移民户搞劳务输出,一部分移民户开办“农家乐园”,一部分移民户从事大棚蔬菜、西瓜种植,所有的移民户均找到了1—2个生产发展项目,收入成倍增长。又如红卫乡官田村在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妥善地解决了该村扶贫移民集中安置建房、分散安置建房和移民户自愿购买房屋的问题,扶持发展优质核桃园400亩,桑园200亩,恢复农田200余亩。其中扶贫移民户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以上的标准,户均有4亩核桃园、1亩优质桑园,1人外出务工。移民户的生活有了保障,生产有了项目,收入有了增长,群众精神振奋,安居乐业。
政府用心山民放心 顾民理念赢民心
“自愿搬迁、自择建房、自选工队、自主投资”,“便于生产、有利发展,便于安居、有利致富,便于配套、有利双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石泉县在多年迁移式扶贫工作中总结出的“四自三便”方针。
“我们把扶贫搬迁“5+1”资金补助优惠政策及迁建房屋的投资标准、投资构成等要求,原原本本地向群众宣讲,让群众根据自身状况和经济实力决定是否自愿搬迁,自愿选择房屋修建的结构及标准,自愿选择施工队,自主决定修建房屋的层数和投资额度,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在近几年扶贫搬迁的工作实践中,石泉县委、县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要搞好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工作,如果离开了群众的广泛参与,违背群众意愿,采取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在实施扶贫搬迁工作中,石泉县坚持 “五统一” “四结合”的原则,确保扶贫搬迁成效。统一规划和设计、统一征地和建房、统一施工建设、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验收的“五结合”,从解决群众的“五难”问题入手,使移民户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子女上学难、致富增收难的问题一次得到解决,实现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位,厕、沼(沼气池)、圈、灶(防氟灶)、厨、院配套,有利于统一布局,整体效果一致,有效地杜绝了各行其是、杂乱无章的现象,使所建的移民新村各具特色,达到了美观、适用、经济的效果。同时,把移民新村与重点村有机结合、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科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结合的“四结合”原则,为户迁、山绿、水清、人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良田、谭家湾、柳树垭、雷兴……散布在石泉乡乡镇镇的移民新村让人们眼前一亮,山民的新居连起了山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山民们脸上的笑容更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七月,移民新村在石泉的肥田沃土间,正如夏花盛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什么是“大道”呢?孔子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石泉迁移式扶贫让山民走出大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皆有所养,正是施解困大道尽为民之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