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自2002年启动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以来,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创新投入机制。2003年启动实施的扶贫重点村自然条件差,给每个村25—3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要完成重点村建设任务,缺口较大。为此,汉阴县按照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把重点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国家涉农项目资金、部门单位帮扶资金、社会各界捐款资金等捆绑起来,集中用于扶贫重点村建设。确保重点村建设的投入需要,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二是坚持综合开发,丰富建设内涵。对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县上根据建设内容,结合村情实际,按照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精神文明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的思路,对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增收项目、社会事业等建设内容全面规划设计,实施综合开发。在具体工作中,把培育主导产业基地作为重点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一个村主抓一个骨干项目,一个流域体现一个经济特色,一个适生区形成一个产业带的模式,采取林特部门补贴种苗、帮扶部门资金倾斜、层层抓点示范、考核激励奖惩等措施,引导重点村群众培植和壮大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3年来,汉阴县每年拿出100余万元直接用于扶持重点村产业项目的培育和发展。截至目前,12个扶贫重点村发展蚕桑4073亩、林果2508亩、烤烟973亩、养猪大户227户、劳务输出4200余人。
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建设水平。在资金使用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实行“完成一个项目、验收一个项目、报帐一个项目”的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把关,杜绝挪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特别是技术性强的桥,村级道路、人饮工程、饮水渠道等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严格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凭验收单拨付项目资金,这样做既规范了项目与资金的管理程序,又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有效防止了豆腐渣工程,使群众普遍感到满意和放心。
四是做好四个结合,促进持续发展。一是把扶贫重点村建设与移民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生态工程建设紧密集合,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开展送科技、送信息、送资料下乡等活动,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提高重点村对广大群众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三是把扶贫重点村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四是把重点村建设与扶贫部门的自身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以扶贫为纽带,心系群众,以良好的形象赢得了扶贫干部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认可和赞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