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绿色产业支撑体系,实现结构调整的新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沿产业链纵向延伸,依产业关联度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富硒食品、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缫丝轻纺等支柱工业,实现新型工业发展的新突破,使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4%以上。坚持以工带农,在月河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批上规模、高效益、有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带动两山富硒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使农业成为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目标,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兴服务业,畅通工业制品、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初步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体、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保障的绿色产业支撑体系。“十二五”末,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42∶4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构建特色园区支撑体系,实现产业聚集的新突破。以月河工业园区、生态高效农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为平台,集成项目,捆绑资金,有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园区承载力,提高产业聚集度。以提升产业关联度为重点,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不断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条,实现集聚发展、关联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把月河三大园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协作配套紧密、工农业并进、上下游联动的产业聚集区,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三)构建宜居城镇支撑体系,实现统筹城乡的新突破。按照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加大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力度,着力提升县城建设品位,进一步彰显山水园林县城的独特魅力。以“生态优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人文宜居”为目标,以涧池、平梁、蒲溪、漩涡、汉阳、铁佛寺等集镇为重点,加强集镇市政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扩大容量,提升品位,彰显特色,切实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以促进农民进城定居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打破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推进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节点、以村镇为延伸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达到50%。
(四)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实现水利交通的新突破。始终坚持水、路、电、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地位,努力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相适应。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洞河水库,启动实施月河综合治理工程,做好“月河补水”前期工作,抓好病险水库治理、安全饮水、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以改造提升“七横六纵”公路网络为重点,打通与周边县、市的连接线,消灭县际断头路;加快建设通厂矿、通产业园区、通旅游景区公路,配套实施农村公路安保、渡口改造、客运站等工程,提高公路网络化程度和通行能力。“十二五”末,实现出境公路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通村道路通畅化、县域交通网络化、道路设施配套化、管理养护规范化的目标。
(五)构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实现科教兴县的新突破。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优先发展科教事业。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为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实行免费,学前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经理人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创新创造、生产实践、就业创业的能力,加强对紧缺的管理、医疗、教育等方面带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为实施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科技服务支撑能力,切实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共11页
您在第5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732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