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特大洪灾,致使岚皋县近两万人流离失所。重建中,该县不等不靠,创新思路,苦帮实干,有效破解规划选址、资金筹措、后续发展三大难题,实现了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双赢。
该县以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移民工程为契机,制定了《岚皋县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意见》和“一城五镇百村”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三个万人”转移规划(高山向低山、低山向集镇、集镇向县城各转移1万人),对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区和偏远山村的群众实施分期分批迁移。未来十年,全县将实施移民搬迁2万户7万人,整体搬迁5个村30个组,建设300个集中安置点,实现城镇人口10万人。
重灾户是该县确定的首批搬迁对象。在选址上,该县结合县城、集镇、新村规划,引导灾民安置向城镇新村集中,向安全地段集中,向产业示范带集中,每户宅基地选择都经过专业技术人员论证评审。县上规划了民主、铁炉、四季、石门、横溪等7个灾民集中建房区和38个集中安置点,同时,规划了县城东坡、民主镇马家院子和大道镇月池台三处政府统建限价房建设,城镇骨架进一步拉大,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目前,4620户灾民建房全部竣工或完善购房相关手续,进城入镇1988户,占灾民安置户的43%。
据统计,全县完成灾民搬迁安置所需资金超过3亿元。如何破解资金瓶颈?该县通过实施项目资金捆绑、政府救助等措施,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先后捆绑水利、电力、交通、发改、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2802万元,优先投入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县国土、林业、城建、财政等简化建房手续,减免各种费用,金融部门累计发放信贷资金1.2亿元。针对部分“三无”受灾户和特困低保倒房户,积极开展民政救助和社会关爱活动,实施了“交钥匙工程”,在国家补助1.7万元的基础上,从省级对口援建捐赠资金中补助1万元,县本级再捆绑1000元,乡镇配套2000元的标准,由乡镇实行统一建设,让“三无”受灾户、特困低保倒房户不出一分钱,也能领到新房钥匙。
为确保受灾户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县上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实施“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扎实做好灾民外出务工指导,提高灾民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加快完善居民集中区公共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文化等条件。目前,进城入镇的1988户灾民全部实现了稳定就业,其中就近就地创业或务工占到38%。木竹村、高桥村、花里村安置点地处神河源和南宫山风景区旅游公路沿线,如今已建成以发展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新村,农户借此实现了稳定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