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推进汉剧振兴和繁荣

    作者:刘建明 时间:2011-06-27 15:04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十二五”的重要战略目标,明确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汉剧是汉水文化的结晶,是安康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必须把振兴汉剧作为文化建设的大事,大力实施汉剧振兴工程,努力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实现汉剧的振兴和繁荣。

      一、汉剧是汉水文化的瑰宝汉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陕西的第二大剧种,她渊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徽、楚、豫、秦剧的基础上,经过汉水流域和安康人民长期的生活创造,不断融合创新打磨而成。汉剧具有浓郁的汉水文化特色,在我国戏曲文化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影响和贡献。
      汉剧同我国其他戏曲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之美。汉剧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熔铸为一炉,用节奏驾驭,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汉剧努力追求传神写意之美,经过长期积累和精炼加工,形成净、末、生、旦、丑等十种角色,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手段,使汉剧的程式和造型艺术具有别具一格的美学品位和艺术价值。
      安康是汉剧的重要发祥地,汉剧对中华戏曲和地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水流域是汉剧诞生、发展和传播的渊源,汉剧在与地域文化的交融发展中形成了不同流派,而安康汉剧则独树一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和促进了汉剧的发展。据考证,安康汉剧二黄是汉剧皮黄腔系的根本源头,汉剧尽管在各地传承发展中有所创新,但其最主要的声腔基础仍以安康汉剧二黄为主。汉剧是国粹京剧的重要鼻祖。19世纪初,四大徽班进京,融合昆曲、花鼓和满腔的特长,适应各个阶层观众的审美需要,在演出中逐渐形成京剧雏形,特别是随着汉调艺人搭徽班共同演出,以唱西皮调兼唱二黄,促进了汉剧与徽剧等戏曲的融合,博采众长,从而催生并形成了国戏京剧。汉剧是汉水文化的重要标志。汉水文化融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于一体,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既有以紫阳、旬阳为代表的民歌,更有以汉剧、道情为标志的戏曲,但最有深厚群众基础、最能代表安康文化根与魂、最具影响力的非汉剧莫属,汉水、汉剧、汉文化是我们安康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振兴汉剧是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安康汉剧在她的发展历程中,有过灿烂的辉煌,也历经坎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百花齐放”的扼杀,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的冲击,汉剧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汉剧人才青黄不接,精品剧目严重匮乏,戏友观众急剧减少,以及欠发达的市情和拮据的财政,也影响了对汉剧的保护和发展。振兴汉剧已刻不容缓。
      振兴汉剧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汉剧作为汉水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促进科学发展、繁荣汉水文化首先要振兴汉剧,使安康的发展更具文化品质,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
      振兴汉剧是安康发展的提神工程。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在文化。当前,着眼转变发展方式,全省各地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文化产业如火如荼,有力提升了开放形象和区域竞争力。汉剧是安康的名片和文化地标,凝聚了安康人民的“精气神”,打造安康文化品牌的抓手和支点离不开汉剧。只有下大气力振兴汉剧,打造叫响汉剧这一品牌,特色经济才有文化底蕴,城市建设才有文化精神,安康发展才有文化品牌。
      振兴汉剧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安康人民始终对汉剧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面对汉剧日渐衰落的局面,一些文化学者和专家痛心疾首,奔走呼吁,强烈要求保护和振兴汉剧艺术。顺应群众意愿、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安康文脉、繁荣汉水文化,都迫切要求把汉剧这一艺术精华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振兴汉剧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汉剧是一本书,汉剧是一部史,她书写和记录着安康的昨天和前天,绝不能在今天让她衰落和断代,否则将是时代的悲哀和我们的失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