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幸福的笑脸——“7•18”特大洪灾一周年之际

    作者:熊荣军 时间:2011-07-08 17:37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山美、水美、房美,最美的是当地群众幸福的笑脸。”这是平利县23万人民对“7•18”特大洪灾一周年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切感受。
      7月5日,在平利县药妇沟灾区群众安置区内,记者看到曾因去年“7•18”特大洪灾而痛失家园的郭必朋建起了二层的小洋楼,他正在自己开的特色小吃餐馆里笑脸迎客,面对众多用餐者,他心里喜滋滋的。去年,平利曾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现如今,一处处灾区群众集中安置小区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毁河堤焕然一新,一个个企业恢复生产,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又是一片勃勃生机。

    灾后重建,第一标准是民生

      如今,在平利灾后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房中,最漂亮的是民居,是学校,是敬老院,最满意的是受灾群众。平利幸福“民生”工程,在重建中实现跨越。
      那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如何带领全县人民尽快走出灾害创伤、进行灾后重建,成为摆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大事。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后,平利县从整体科学谋划人口布局、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生态保护出发,形成了“一城三区十镇百村”城乡新格局,并将其纳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谓“一城三区十镇百村”,即以县城为核心,布局三个产业集中区:西部以老县镇为主,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园区;中部以陈家坝为重点,建设绿色工业园区;东部以长安镇为主,建设乡村旅游聚集区。同时,突出重点集镇,布局100个新农村,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形成县城、集镇、农村新社区的三级城镇体系,吸纳全县90%以上的人口。
      民房恢复重建工作按照“市级统筹、县级负责、乡镇实施”的要求,启动灾区群众建房3736户,整体规划建设30个100户以上的灾区群众集中安置小区,力争用3到5年时间,把居住在不安全区域的群众全部转移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安居和避险问题。截至目前,全县9453户的住房加固修缮工程已全部竣工;3736户灾区群众建房陆续竣工并相继搬入新居。不仅如此,平利县的基层学校、医院、敬老院,在灾后重建中也亮点纷呈,受灾严重的老县镇中心小学,新建1238㎡的综合楼和9000㎡的标准化运动场,该校建成后将成为全县一流的乡镇中心小学。

    灾后重建,第一要务是发展

      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化,茶饮产业率先突破,打造西北最美丽乡村,让灾区平利县的经济不仅“强筋壮骨”,更是“脱胎换骨”。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平利县抓住灾后重建契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陈家坝、老县镇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升级、规模扩张为方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形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机电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五大工业支柱。计划用五年时间,建成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实现工业强县目标。
      在农业恢复重建上,平利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规模特色效益农业为方向,以长期实施的茶饮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及绿色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推动规模集中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并达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绿茶、绞股蓝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5000吨,产值突破12亿元,成为全县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成为富民的核心产业。
      在旅游开发方面,平利县以建设“西北最美丽的乡村”为目标,以“女娲故里、绿色茶乡、休闲养生”为形象定位,按照“一城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唱响平利最美乡村游品牌,使之成为秦巴山区旅游热线和区域性休闲度假胜地。该县在龙头旅游新村已经先后招商斥资建成秦楚农耕文化园、仿古特色产品一条街等集休闲、登山游览、观光栈道、水上乐园、沿河步道及花卉盆景园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不仅为当地群众增收创造了条件,也为该县旅游经济创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灾后重建,第一启示是规划

      “7•18”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时,平利县按规划新建的新农村都安然无恙,这给了平利县决策者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只有有计划、分期分批的在安全地带建设生态新农村,才能彻底走出灾难怪圈。
      为此,该县在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中,结合新农村建设,从科学选址和规划入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进城、进集镇、进农村社区,进行集中安置。在安置规划制定上,结合“一城三区十镇百村”的整体布局,30个100户以上规模灾区群众安置小区按高标准农村新型社区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实施,走出一条城乡统筹、转移农民、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的新路。
      针对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该县在灾区群众建房资金方面用足用活政策,实行灾区群众建房与新农村建设、扶贫重点村建设、农民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相结合,资金捆绑,采取“自己筹一点、亲朋帮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筹集重建资金,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仵思桐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