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平利县弦子腔被文化部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利县地方戏弦子腔是该县境内数百年传承的文化瑰宝,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平利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发掘、抢救等工作,使平利弦子腔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并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平利弦子腔起初为民间说唱形式,后经改造加工搬上了皮影戏舞台。
平利弦子腔的音乐、声腔、调式、曲牌、打头和演唱古朴典雅,独具特色,而观众参与伴唱这一独有的互动性和平民化特色,在其他剧中是不多见的。
弦子腔的板式由叫板、起板、板头曲、唱腔、过门、转板、落板构成。一般唱腔的倒数第二局大都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称“丢腔”,腔之后有帮腔喊唱,称为“呐号子”,号子分“平腔号子”、“苦腔号子”和“武嘹子”三种,这是弦子腔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平利弦子腔的传承人谱系有“李家班”、“王家班”和“平利县剧团”,谱系通过“师传”和“家传”历经了四代人的心血。1956年,该县政府选调弦子腔民间艺人“李家班皮影戏团”李建德、樊礼三、王国君、吴世恺等人,集中到县城,加工排练传统戏《沽酒》参加“陕西省皮影、木偶戏曲会演”,受到大会的表彰和奖励,使平利弦子腔首次登上大雅之堂,受到省内外戏剧界的重视。1958年县剧团将弦子腔老艺人李建德、樊礼三和柯州庭等请进剧团,授徒传艺,并组织人力挖掘整理古典剧目、曲谱,搬上舞台上由演员表演,增添伴奏乐器,丰富了弦子腔音乐的艺术表现力。1960年,剧团排演弦子腔古典戏《三石二两七》,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获演出一等奖,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广泛传播了这一地方戏曲音乐。此后,平利剧团排演了多本弦子腔古典戏,新创编了大型弦子腔现代戏,弦子腔小戏。1986年,弦子腔古典戏《拾玉鐲》参加“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获演出一等奖;1997年,弦子腔现代戏《审女婿》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铜奖,更使弦子腔这一荆钗布裙的村姑获得了晋京露脸的机会。
1985年该县政府组织人力,调查民间传承,采录原始唱腔、记谱、编成20万字的《平利弦子腔音乐集成》,为弦子腔艺术的有效继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该县的文艺工作者新创编了大型现代弦子腔戏剧《吴祥义》,还用弦子腔音乐为素材创作了大量歌曲、舞蹈音乐、表演唱等。显示出了弦子腔音乐的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