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傍晚,平利县女娲文化广场成群结队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伴随着欢快的舞曲,有的扭秧歌,有的跳健身舞,有的跳双人舞,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欢歌笑语响彻广场。
退休教师陆彩凤告诉记者:“过去,县城没有文化活动场所,人们茶余饭后只能待在家里聊天、打牌,生活单调得像杯白开水。如今,县城建起了一流的广场,组建了5支文艺队,每晚参与活动的群众上千人,唱歌跳舞使我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据悉,该县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1亿余元建成女娲文化广场,完善了文化长廊、音乐喷泉、石雕华表等设施,成为县城居民的文化乐园。
绚丽多彩的广场文化是平利县强势推进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县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实施以文化强政治、促经济、保稳定、惠民生的大文化发展战略,推行各具特色的“文化套餐”,为全县23万人民带来了福祉。县上成立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设群众艺术团、作协、音协、茶艺协会等8个群团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整理女娲文化、茶文化,积极开展各种艺术创作活动,创办的《平利文学》杂志深受读者好评,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魏传利说:“‘十二五’期间,我们重点实施拍摄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开播平利碎戏、开办《文化平利》电视专题栏目等‘十大文化工程’。正在拍摄的以平利山水文化为实景的电影《那一片栀子花》,将为平利打造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在城关镇龙头村,我们看到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广场、徽派仿古民居一条街和农耕文化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外来游客络绎不绝,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据悉,该县逐年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了以县城女娲文化广场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民俗文化村为基础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网络。今年5月下旬,平利地方戏弦子腔被文化部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平利是全国著名的绞股蓝生产基地、全省三个重点茶叶基地县之一,全县建成民俗农家乐100余家、休闲茶庄4座,通过弘扬茶文化,融茶乡、茶情、茶韵为一体的茶歌茶舞和茶艺表演在城乡随处可见。平利茶艺表演队代表中国文化受邀出访俄罗斯演出,成为促进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的重要载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