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3至14日,陕南风情歌舞“白河水色”作为展演剧目在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活动中隆重推出。“白河水色”和安康汉调二黄将共同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代表安康,走进西安,展示给人们。
多年来,白河县在不断探索服务农民群众的新思路、新办法,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学创作、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走出了精彩、走出了新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谱写了时代发展新篇章—— 在全县124个村、3个社区建起了“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经过努力,白河结束了十几年无县级图书馆的历史;群众性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繁荣。
近年来,白河县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全民创业,构建和谐白河”为主题,按照既鼓“钱袋”又富“脑袋”的思路,坚持物质、文化两手抓,致力解决群众的“文化温饱”,积极扭转城乡文化生活贫乏局面。白河——“三苦”精神的发源地,赋予其吸引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之花,让生活在“秦头楚尾”的21万勤劳淳朴的白河人民,感受到品质和温暖。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
对于在白河县宋家镇光荣生态社区居住的刘先生来说,他的文化生活明显丰富了。他有时携孩子到社区去看看电影,或者去“农家书屋”去看看书,或者在广场打打篮球。这个普通家庭文化生活的变化,折射出白河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便利性上的变化。
整洁的道路,宽阔的广场,漂亮的房屋,干净的庭院,忙碌的人们,快乐的儿童,在这个有着30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在闲暇时间里,有的在健身器材上扭扭腰、有的在打乒乓球,一幅幅和谐“相册”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白河县茅坪镇枣树生态新村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县生态新村新景象的一个窗口。
近年来,白河县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资和部门帮建等形式,切实加强了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先后完成12个镇文化站项目建设,完成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今年,又在冷水镇、麻虎镇启动了文化站建设。2008年县上投资90多万元对县影剧院进行了全面修缮改造,使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影剧院面貌焕然一新,为县城人民增加了一个档次较高、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
针对该县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文化设施不足,山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实际情况。从2007年起,该县在现行建成的每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预留20—至30平方米作为农家书屋用房,落实工作人员,由县上包建村部门对口援建,购置书柜书架,办起村文化活动读书场所。截至目前,全县124个村、3个社区已全部建成了农家书屋,并将省上为124个村、3个社区农家书屋共317.5万元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全部配送到位。为54个村3个社区配备价值共96.9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为11个镇文化站争取配备图书、灯光音响设备价值110余万元。同时,今年3.24日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通过最后调试,标志白河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服务点的建成,为群众文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阵地。
该县在实施 “村村通”工程后,已经覆盖621个自然村,现已完成了16000余套设备配送入户、信息录入和入户安装等工作;为全县124个行政村配置电化教育基础设施,100%的行政村实现了远程教育;各镇整合教育资源,组建技能培训学校12所,开展各类实用型科技文化教育,今年已培训3820人;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服务站,组建了县电影公司和8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每年放映电影1500余场次。建成14个无线数字电视发射基站,目前共发展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700余户。
投资近250万元,新改造的体育场已投入使用,并面向群众开放。每天清晨,这里热闹非凡,有的跳扇子舞、有的打球、有的打太极拳,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