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7”和2010年“7.18”两次百年不遇特大洪灾,让岚皋人警醒:许多地方已不适宜居住。怎么办?岚皋痛定思痛:与其年复一年解决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毋如通过移民搬迁,易地开发,从根本上改善生存环境,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
往哪儿搬?全县1/3的群众必须得搬迁,仅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中高山群众就有近3万。在移民安置点选择上,该县实施“五个一”安置方式,即县城、集镇、集中安置点、分散安置、投亲靠友各一部分,推进高山向低山、低山向集镇、集镇向县城各转移1万人。在集中安置点建设上,采取分户建房方式,实行有土安置和有业安置相结合,规划、设计、基础建设、资金管理、竣工验收“五统一”。
钱从哪儿来?该县实行“五个优先”,即捆绑水利、电力、交通、发改、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2802万元,优先用于移民搬迁;审批手续优先办理,县国土、城建等部门简化手续,减免费用;金融贷款优先扶持,累计发放灾民建房贷款1.2亿元;建材物资统一采购、统一调配、加强监管、优先保障;援建资金优先于“三无”困难群众,对进城入镇灾民每户按省市政策按时足额兑付到位。
如何稳得住?该县采取“五送”为移民拓宽致富门路,即送政策,对移民在种养业、加工业等方面给予税费减免优惠;送技术,把移民纳入技能培训工程实施范围,促其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送岗位,将移民安置到县域企业或农业产业基地务工;送资金,开展扶贫移民互助资金试点,引导成立经济合作组织;送项目,积极扶持移民参与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并为他们推荐产业和致富项目。
为加快移民搬迁步伐,该县把贫、特困村放在首位,变“整村推进”为“连片开发”,坚持“政府负总责,部门抓协调,乡镇抓落实,规划到村组,扶持到农户”的工作方式,建园与建家同步,新建与旧改并举,迁建与退耕结合,修地与水利配套,按照经济庭园化、旧改白色化、厕圈标准化、环境秀美化的标准,实施“三改”、“四建”、“五通”,并着力扶持贫困户蚕桑、魔芋、中药材、烤烟、养殖等产业建设,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日趋优美。
该县扶贫开发部门统计数字显示,近十年全县共出台6项重要扶贫政策及管理制度,投入无偿扶持资金8050.25万元,争取金融部门产业贷款1.8亿元,筹措社会资金3000万元,扶持旅游开发、魔芋加工等项目及企业10余个,技术培训8万人次,累计新修及改造村级公路1040.5公里,架桥梁29座145延米,建人饮工程76村188处,农网改造65个村260个组215杆公里,新修改造农田13465亩,架电视光缆线73.2杆公里,旧房改造8125户25840间。目前该县已建成10个整村移民示范村,完成移民安置4029户16557人,其中有土安置3613户14685人,有业安置416户1872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