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0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救灾捐赠工作动员大会,号召全市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支持和促进救灾重建工作。市委书记黄玮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张仁莲、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俊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邹明、副市长李铁兵、市政府秘书长王安利出席了会议,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省驻安各单位、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会议。
副市长李铁兵在回顾前一阶段抗洪救灾工作时说,这次洪水灾害是1983年“7.31”洪灾后最为严重的一次,损失极大。全市8个县区146个乡镇受灾,安康城区和旬阳、白河两个县城40余个集镇进水,因灾倒塌房屋6014间,损坏15625间,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0.9万人,农作物受灾59.4万亩,绝收9.8万亩,冲毁基本农田3.4万亩。国省道塌方25处,4条干线公路、35条县道和51条乡道交通中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受灾人口114万人。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防汛预案,发布了一号撤离命令,并号召市直各部门、各县区领导立即停止休假,返回工作岗位,市、县区领导全部深入抗洪一线,分片负责,指挥抢险救灾,同时,市委、市政府紧急向各县区下拨了200万元应急资金,用于抗洪抢险和灾民转移安置,从多方面调集机动船36艘、冲锋舟10艘、橡皮筏42只、抢险救生车100多辆,发放救生衣800件、救生圈300个,全力解救被困群众,采取“县级领导包片、机关单位包村包社区、科级干部包户和人盯人”的办法,实行“一艘快艇一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两名武警战士和公安干警负责,携带一个橡皮筏,明确作业区域,包干负责搜救”的措施,市、县两级80多个单位按照包联责任,迅速组织群众撤离转移,共抽调武警官兵155名、公安干警350名和机关干部700余名组成快速抢险分队,全力做好被困群众的解救工作。截至10月3日8时,安康城区撤离被困群众1.7万人,无一人伤亡和失踪。旬阳、白河分别撤离转移群众5.1万人和1.3万人。妥善安置灾民生活,对受灾群众做到有专人接待、有专人管理、有专人服务、有专人督查。截至目前,全市已安置灾民2.7万户10.9万人,其中安康城区集中安置1300余户4100多人,确保受灾区群众情绪稳定。关于下一步抗洪救灾工作,李铁兵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立即认真核实清查灾区群众受灾情况,继续妥善安置灾民,紧急抢修水毁设施,做好灾后防疫,维护社会稳定等。目前,全市百万灾民急需棉衣、棉被、毛衣等基本生活用品。为了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救灾重建进度,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上下广泛组织开展捐赠活动,各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省驻安各单位、重点企业要立即号召干部职工踊跃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持灾区重建工作。
市委书记黄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她说:这次洪水发生在“十一”国庆节期间,而且降雨面积广、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致使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河水暴涨,来势迅猛,是人力不可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但是,面对这种特殊灾害,市委、市政府立即做出快速反应,一方面号召市直各部门返回工作岗位,紧急调运抢险物资工具,组织党员干部何武警官兵立即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另一方面,和水电专家一道,时刻注意着洪峰变化,科学调节时间,确保安康城区东西两坝及下游群众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和失踪,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同时,果断采取措施,立即启动防汛预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抗洪抢险行动。广大基层干部、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和公安干警放弃休息,舍小家,顾大家,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一线,积极解救被困群众和安置灾民生活,在抢险过程中,有些干部昼夜奋战,有的基层干部几天几夜不休息,有的轻伤不下线,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典型,广大党员干部应向他们学习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依此作为今后防汛工作的模范。
关于灾后工作,黄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两手抓”思想一手抓灾后救灾重建,一手抓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救灾重建工作首先要统一思想,认清灾情,要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洪水这么大,群众受了灾,损失这么大,缺衣少食,有怨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各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充分理解和同情他们,细心听取他们的难处,积极协助解决。要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捐赠活动,是对安康干部队伍“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精神风貌的一次集体展示,也是对市级机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一次实际检验,要广泛宣传动员。目前,一定要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病就医问题,要伸出援助之手,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理解他们,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这个关键时刻,各级干部要深入一线,帮助灾民重建,一定要遵守纪律,要做好受灾户的调查核实工作,做到灾情和政府补助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救灾物资发放公正、公开、公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