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通村水泥路建设是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面旗帜。由此形成的“村道精神”丰富了安康精神内涵,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村示范路建设是“十二五”全省交通基础建设的破题之举。由此提升的“村道微循环”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建设背景:秣兵厉马求跨越
“十一五”以来,全市交通部门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努力践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交通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率先突破的战略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规模建设通村公路的帷幕,首开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手笔支农工程,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通村公路建设新高潮。短短四年,全市通村水泥路突破一万公里、达到10400公里,惠及2255个行政村230万农民群众。
进入“十二五”,如何继续高举旗帜,巩固建设成果,让农村公路长久发挥效益,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面前的现实问题。2011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决定在全面落实通村公路日常养护机制的基础上,在“十二五”前三年投资2亿元以上,将全市1万公里通村水泥路全部创建为示范路,使我市通村水泥路全部达到“畅洁绿美安舒”的目标,引领通村公路服务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实现我市农村公路新的跨越。
建设进程:快马加鞭抓建设
为确保计划项目顺利实施,市交通运输局党委高度重视,按照大项目管理模式成立了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指挥部,抽调技术硬、能力强的人员组成班子,保证了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指挥有方、管理有序、推进有效。
整合五种力量,形成创建合力。一是依靠党委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市委、市政府对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三个纳入”原则,即: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纳入市政府专项重点督查之一,实行定期通报制度。为把各级责任落到实处,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层层签订责任状,真正明确了事由谁来管、活由谁来干、钱由谁来出。二是依靠县区政府责任主体力量。按照“以县(区)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将主体责任纳入县区政府议事日程,资金纳入县区财政预算,成效纳入领导政绩考核,真正把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三是依靠交通部门的技术力量。交通部门的职责是行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工作。针对通村公路自身特点,合理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努力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实用,积极实现“三个协调”: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与小城镇建设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农村道路运输相协调。四是依靠乡镇政府组织力量。依靠乡镇政府的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实行定人员、定路线、定里程、定质量、定奖罚的“五定”管理办法,确保了工作人员经常上路督促检查。五是依靠广大群众力量。依靠村委会凝聚群众力量,组织群众筹集资金,投工投劳,让村民自觉自发的爱路护路,推动了创建工作快速开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