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信局敲定2012年工业发展措施
索引号 | 719776475-GK-2012-45312 | 发布日期 | 2012-03-22 09:11 |
来源 | 市工信局 | ||
内容概述 | 市工信局敲定2012年工业发展措施 |
2012年,市工信局将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按照循环发展、工业强市的要求,切实抓好要素协调、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承载、非公经济、技术创新、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敲定八大措施,努力实现工业总量扩张、发展转型、质量提高、效益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夯实工作责任,确保任务落实。继续实行领导包挂、科室包抓,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要求各分管领导、包抓科室及责任人,随时掌握所包抓县区的工业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和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继续按照县区长抓园区、工信局长抓大户、中小企业局长抓新兴企业的办法,坚持一人一企、一企一策、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将430亿元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企业、夯实到项目、责任到人头,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奖惩制度。各级工信系统的干部职工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进行现场办公,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改善服务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掌握企业运营动态,确保工业企业健康运转。
建立联动机制,培育规模企业。在2011年工业统计年报中,已有37户成长型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盘子,预计将新增26.8亿元的产能。2012年全市工业再培育30户以上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盘子”。继续推行考核奖励机制,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主管部门、乡镇、企业业主,形成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对拟培育的规模企业进行再梳理,再排队,进一步落实包抓责任和包抓措施,实施分类指导,通过领导包联、财政贴息、融资协调等服务措施,力促小企业成长壮大,竣工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及时进入规模企业统计。与统计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工业企业一套表等统计制度的要求,督促指导企业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收集工作,按规定及时完整地上报各种资料和报表,力促全市新增规模企业70户,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
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工业投资。抓住“百户央企进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集团、大项目落户安康。加强与陕重汽、陕医投、陕有色、陕煤化等省内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促进陕重旬阳改装车、江兴医化、大地复肥、湘贵锰业、富硒矿泉水等联营企业增产扩能促销。抓好39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和8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确保白河力神商用车、俊达农用车、旬阳年处理200万吨磁铁矿等18个市级重点项目建成。确保投资在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30个,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协调推进旬阳烟厂技改、紫阳年产3万吨电解锰、平利铌钽矿采选等项目建设。帮助企业积极争取中、省、市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的资金扶持,调动企业从事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产品升级、产能提高、产业优化。
坚持科技创新,助推企业扩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创新能力建设和新产品研发为手段,搭建产学研和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健全企业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扩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名牌产品,打造知名品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用好技改专项、创新能力建设、创新项目专项等各类项目扶持资金,用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手段,扶持全市50户以上规模企业、200户以上产值500—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新上技改扩能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当年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拟创建一个产学研联合的示范平台,力争新组建8户以上省级企业创新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20个,培育中省市名牌产品10个以上,启动市级名优特产品评选工作,当年认定30个以上市级名优特产品。促进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自己的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和著名商标等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科技示范型企业,扶持一批企业开展创建知名品牌活动。
做强园区经济,发挥聚集效应。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重点突出、生态环保”的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多渠道投资,快速度启动,高标准建设,全力推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强集中区项目建设,培植发展一批专业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协作配套型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入园企业达60户以上。充分利用中省项目政策,全力推进集中区道路、电力、供水、通讯、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标准化厂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使县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2011年18.9亿元的基础上增长50%以上,达到30亿元。每个县域工业集中区都要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志性标准化厂房,使县域工业集中区真正成为中小和微型企业发展的孵化器。确保汉阴月河、石泉池河、平利县陈家坝3个工业集中区建成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抢抓历史机遇,壮大非公经济。今年,中小企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国务院去年曾两度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并即将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工业主管部门将抓住此次良好的发展机遇,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扶持发展资金,努力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全面落实国家金融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措施,加快制定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抓住中省的优惠政策,加快设立县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用地难、招工难等突出问题,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引导和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吸引外来投资,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发展,积极催生和培育市场主体。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相关政策,是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继续筛选和培育一批市场前景较好、成长性和创新性较强的加工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特别要重点抓好年销售收入300—2000万元之间的小型企业,进入规模盘子。扶持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从业人员20人以上的微型企业尽快成长壮大,提升其发展规模和综合实力。加强中小企业目标考核和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确保实现2012年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
健全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能力。建立政府、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等八大服务体系。完成安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组建工作,搭建安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以及律师、会计、高校、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社会中介组织的协作,帮助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信息化水平。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信息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作用,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具体抓好旬阳明文油脂公司等22户“陕西省首批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加快推进旬阳生态工业园信息化平台建设、汉阴秦凤绿色能源科技公司“10万辆电动自行车”等园区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工作,积极组织今年两化融合项目和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的征集和申报工作。抓住省上建设“数字化城镇”的机遇,积极推进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数字化城镇,以带动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