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费免了,给镇上省了一大笔钱。”“对搬迁户实施交钥匙工程,我们村的这些贫困户就有了喘息的机会,就能致富打翻身仗了。”“这批水窖修得好,几个院子的人,几百亩烤烟都好了,再不为用水、争水闹矛盾了。”
结合各镇发展重点,根据各部门优势合理分配包联部门包抓;结合贫困村实际发展需求,根据村情民情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抓促发展;结合基层群众的愿望需求,根据“一事一议”共同商讨结果,倾心倾力帮项目、扶产业、办实事;结合山区县交通不便捷、农村留守老人和小孩多的实情,根据干群需要,推行县、镇、村 “三级”便民服务代理制……在开展“三问三解”活动中,石泉县通过做精、做实为民服务工作,真正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获得称赞。
包联帮扶:千万物资到村组,解民忧
“县委宣传部承诺给包联村办好三件实事:一是争取项目和筹措资金280万元兴修10.5公里通村联户路;二是协调抓好集中安置项目建设,帮助20余户避灾安居、中高山移民搬迁安居群众解决好搬迁难题;三是扶持帮助网箱养鱼、林下养鸡、山地养羊等产业户抓好产业发展,同时兴建核桃园200亩。”
“城建局包村联户帮贫困学生情况:后柳镇长兴村党员活动室基础开挖和浆砌处理完毕;50米河堤、2000米公路都已动工;为13户贫困户捐款13000元;为第四中学24名学生捐资5000元。”
县委组织部和县考核办都有这样的包联帮扶工作台帐,对各单位的年初承诺、季度进展情况有备案,有检查,有登记,有通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开展“三问三解”活动的有关要求,石泉县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创新设计活动载体,广泛发动单位和党员干部到基层、入农家、察民情、问民需、办实事、解民困、帮发展,取得较好效果。
据了解,该县依托“三包三百三扶”活动载体,大力推行“县级领导包镇、单位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下百日乡、访百家人、解百姓难,扶产业、扶企业、扶创业”做法,
通过34名县级领导包联11个镇,包抓34个贫困村,联系35户规模企业,包抓94个重点项目;111个机关事业单位包联11个镇111个贫困村;3000余名党员干部以““一对一”、“多帮一”的方式包联1000户贫困户、帮扶1000名贫困学生,
抓课题调研,抓意见征集,抓难题解决,抓实事办理,抓投入保障,抓后续发展等,真正让群众获得了包联帮扶工作带来的实惠。到目前,各级党员干部已走访农户、投资客商、个体创业户2.5万人次,发放《民情联系卡》和《便民服务卡》3.8万张,梳理意见、建议10大类150条,协调解决难题200多件,办实事好事600件。每个包联村都有1至2项当家产业,2至3个基础设施项目。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单位部门为包联村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资金1200万元,3000余名党员为包联的贫困户、贫困学生送去籽种、肥料、猪仔、鸡仔、学习用品及其它物资近200万元。许多村组干部说,过去偏远山村项目少,但想要做得事情很多,现在有了包联领导和部门的帮扶,有了资金、项目的倾斜,用电难、出行难、饮水难、搬迁难、产业发展难难题能更好地解决了,这样一来,既圆了他们的梦也圆了乡亲们的梦。
“针对迎丰镇三湾村干部和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所忧,我们全年计划投资380万元,重点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新建集中安置点2处移民安置45户;硬化1.5km通村公路;新修1km产业路;新建700亩核桃、板栗林特园;发放小额扶贫贷款扶持50户搞家庭创业,通过3年的真帮实扶,真抓实干,力争让包联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贫困户彻底脱贫。”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姚佩华为包联村描绘了发展“蓝图”,也让当地干群少了忧虑,提振了发展信心。
代办代理:五千事项不劳神,暖民心
“没想到,我把创业申请给镇上一送,还把搞贷款做发展资金的想法给他们一说,他们派专人负责帮忙,这10万块很快就办到位了,真是给我省了不少功夫和打车等杂七杂八的费用。”曾溪镇十里沟村三组洪迎国高兴地说。
原来,洪迎国想利用十天高速路项目部退场后留下的大片场地建千头猪场,除自己的积蓄还差一部分钱,他试着到镇便民服务中心去联系,服务中心的人给他帮忙复印证件,填报表册,中心一位负责人亲自到长安信用社给他办理了10万元创业贷款。洪迎国拿到钱款后,立马请工人修建圈舍,并在邻近猪场预定了一批猪崽。
做精做优服务工作品牌,让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这是石泉的工作主旨。
在“三包三百三扶”活动中,通过单位、干部“下基层、接地气、送服务”, 加大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及产业扶持力度,解决了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那么如何同步解决好群众到村上、到镇上、到县上办事跑路难、找人难、办事难等难题呢?破解群众抓促发展过程中因杂事、琐事、难事掣肘问题呢?该县从干部“下”的问题中得到启示,既让群众“上门来、办事项、享服务”,又让干部“下村去,问民需,知民需,送服务”,让干部“下”与群众“上”实现很好结合。
该县针对山区交通不便的实际,要求干部眼光向下,工作重心前移,服务触角延伸,通过大力推行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代理制,充分发挥“县级大厅、镇中心、村服务室”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和700多名便民服务工作人员及代办员的作用,把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非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室)管理,集中到各级便民服务网络办理,2011年以来,全县共受理涉及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信贷、惠民政策落实、劳务信息咨询、矛盾调处等方面的事项31280件,其中今年已达6280件,干部代理代办的超过八成,他们代理代办的服务不仅仅是给群众送去了服务,送去了温暖,更送去了党委、政府良好形象。
干部群众一家亲,代理服务真便民,群众办事“只进一道门、只找一个人、只办一次成”,“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打个电话,服务到家”,这种服务新风在石泉城乡处处可见。
改进服务:创新机制抓根本,提效能
“现在开会会议规模和时长都得到了控制,这样我们基层干部才有更多的时间给群众服务了。”熨斗镇一位站所负责人说:“象熨斗这么远,到县上开个会耽搁一两天,现在有了会议视频系统,还实行会议套开,真是省事多了。”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就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做好贴心服务,做实为民服务。
针对服务工作需要时间保证的问题,该县明确规定:领导干部全年深入基层不得少于90天,一般干部全年深入基层不得少于120天。该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改进会风提高效能的规定》的通知,规定要求做到严格会议审批、严控会议数量、严控会议规模、严明会风会纪,做到减少陪会领导、减少会议议程、减少会议材料、减短讲话发言,确保从根本上破题,从而保证了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无顾虑沉到基层、真抓服务。
针对服务工作需要规范制度约束的问题,该县一是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转变年活动要求,对党员、领导干部明确提出下乡轻车简从不准摆排场、不准干扰镇村的正常工作及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准接受包联单位的特殊接待、不准在工作期间饮酒等“七个不准”和严禁上班迟到早退、无故缺勤;严禁对建设项目的立项、规划、征地、环评等审批服务环节拖延刁难;严禁接受工作讲条件,落实工作打折扣等“十个严禁”的规定。同时,出台规范公务接待活动的纪律规定:要求县直单位依托机关职工伙食建立廉政灶;县直单位到镇执行公务、检查指导工作不安排接待用餐,确因工作需要的,一律在镇廉政灶就餐,每桌不得超过300元;村组、社区一律实行零接待;确需在农户家就餐的应如实结清就餐费用,严控接待标准,严控“吃喝派”。二是结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相继出台了《石泉县人民政府工作运行有关规定》、《石泉县人民政府依法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有关规定》、《石泉县人民政府主动与政协沟通协商并接受民主监督有关规定》,建立了政府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人民群众的联系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贯穿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和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三是对便民服务工作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实行政务公开、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服务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群众评议、责任追究和考勤考核等20余项制度,规范办事行为,严禁违规收费、搭车收费和以权谋私。通过抓制度完善,抓制度落实,让干部的服务工作变得更为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高效化。
针对服务工作容易出现搞形式,走过场,作秀不作为等现象,该县除对工作时间、纪律、作风等方面提出要求外,还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和不定期督查,实行月统计、季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考评,并将活动成效作为单位部门完成包村任务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对党员干部到村、到户以及填写《民情日记》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并将干部到一线服务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通过组织明查暗访,严格督查检查,严格考核奖惩,以工作倒逼机制,促各单位真包实抓,各级干部真抓实干,全县呈现出服务到一线,锻炼到基层,创先争一流,人人比业绩的良好发展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