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汉阴乡村,一盏盏新颖别致的节能路灯次第排列,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农家庭院,一个个功能齐备的文化广场舞动着村民的新生活。这正是汉阴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带来农村新变化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在财政奖补资金的支持带动下,汉阴县农村公益事业逐步摆脱“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广大农民正在深切地沐浴着公共财政的温暖阳光。
新政策,致富希望在“心”中升起
农村税费改革十年来,农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阴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的现状仍然比较严重。农村公益事业该如何发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该如何实施?公共财政的阳光如何更广泛的普照农村大地?常常困扰着汉阴的决策者们。
带着这些问题,该县四大家领导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面对面听取镇村干部建议,心贴心收集群众意见,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2009年4月制定出台了《汉阴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暂行办法》,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主帅,成立汉阴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由纪检监察、财政、综改、农业、人事、审计、交通、水利、民政、城建等部门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在全县14个镇成立了相应机构,由镇财政所负责本镇一事一议具体事务,并作为财政所长的年度责任工程,进行目标考核,为此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通过制作专题片、公益宣传广告、编印政策汇编、印制宣传台历、印发宣传单、举办文体活动、组织大规模的镇村干部培训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为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抢抓政策机遇,该县为30万汉阴人绘制了美好的蓝图。据县财政局局长、综改办主任庞清明介绍:汉阴县作为全省30个试点县之一,2009年在全市率先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计划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全县陕南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着重解决农村卫生环境保洁处理、安全饮水、村组道路及绿化建设、农村公共亮化、农村文化公益事业、村组库塘、堰渠管护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而彻底解决农民最盼望、最急需的户外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难题。
新政策的出台,激发了群众致富的信心,托起了农民增收的希望。该县蒲溪镇盘龙村桶耳沟地处316国道以北15公里,山大人稀,沟险狭长,交通的不便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的出行。去年该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2.6公里通村水泥路后,村民们纷纷发展起种养业,从事运输业,让这个有600多贫困人口的小山沟真正连通了“致富”大道。今年在该县正在实施的村内道路、村容亮化、村内公共活动场所和便民桥等项目中,有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政策支持,农民致富增收的决心更加坚定。
新举措,公益事业在“议”中扩容
“把一事一议的主动权交给群众,接受群众监督,才能提升群众对农村工作的满意度。”这是该县县委主要领导在实地调研时掷地有声的话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在“议”字上做文章,村里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建好后怎样管,都由农民说了算。
去年5月,在城关镇五一村村民议事大会现场,村民争先恐后的表态发言,纷纷为村上准备实施的公益项目建言献策,有的愿出两个劳力,有的愿捐出500元现金……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村支书杨官金激动的对笔者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推行,村内所有公益事业,都必须经过群众代表会或户主会确定,群众有了充分的发言权与表决权,出钱出力出得明白,加上财政奖补的资金,减轻了群众负担,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益事业建设中。我们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使村内“断头路”、“便民桥”问题得到解决,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现在成了农民的乐园。”
一事一议调动了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像五一村一样,汉阴县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同时先后建立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保障机制,村务、财务管理“点题公开”制度,村(社区)干部定员、报酬定额管理办法,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实施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以来,全县村民筹资3559万元,筹劳折资7883万元,惠及农民24.41万人。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县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严把项目规划、申报、审批、验收、管护、资金投入、资金监管 “七个关口”, 明确一事一议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对项目的建设内容、筹资筹劳、奖补金额等情况,通过“点题公开”制度及时向村民公示,接受社会和农民群众的监督,建设质量接受相关技术部门检查,建设资金接受纪检、审计等部门的审计监督,从而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效保证了群众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评判权和监督权。
随着财政奖补制度的不断完善,公益事业建设在村民议事大会中得到扩展和延伸。据悉,今年该县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全县“十二五”规划、陕南扶贫搬迁安置、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好“双惠”制,集中财力重点实施好“百村千户”和“通组路”“连户路”重点工程,真正把项目实施的范围由村内户外扩展到村外镇内,达到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整村推进的目的,使这项惠农政策成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新机制,资金瓶颈在“补”中破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相对滞后,资金缺乏成为主要问题,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增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效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城关镇中坝村距县城2.5公里,方圆15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6129人,人口和面积堪称汉阴之最。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内垃圾处理成了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老大难问题。自2009年4月开始,该县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建立村级垃圾清运工作机制以后,中坝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成立了汉阴首支农村环卫队,项目总投资40余万元,其中:群众筹资筹劳和社会捐赠30万元,财政奖补10万元,购置了垃圾筒、果皮箱、架子车、保洁人员服装和垃圾清运车,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使曾长期困扰中坝村民的垃圾难处理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该县在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中,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10万元工作经费,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和项目规划编制要点。按照“统筹规划财政奖补项目,区分轻重缓急,先建后补”的原则,县内各村根据村情实际,针对村中需实施的公益建设项目,通过村申报、镇审批、县审核的方式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夯实镇村责任,以筹资筹劳为基础,严格工程建设招投标制、项目施工材料政府采购和竣工验收制,项目建成后,县综改办和县相关单位组织验收,验收合格,根据项目投资及自筹资金情况,由县综改部门给予群众筹资筹劳折资总额的40%--70%的奖补资金。奖补资金实行县乡级报帐制管理,建立资金管理档案,同时强化督察考核,对年度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效果不好的镇实行“退出制”。
“我县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中,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添加剂”,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汉阴县县长周永鑫感触很深。近三年来该县514个村级公益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共筹资筹劳折资2.08亿元,兑现财政奖补资金5994万元,解决了全县大部分行政村卫生保洁、文化活动中心、村内道路、村容亮化、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等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新景象,农民在“变”中感受幸福
欢腾的舞蹈跳起来,欢快的歌谣唱起来,盼望已久的路灯亮起来,在家门口开展文体活动,在村阅览室查找农技知识……这些以前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如今在汉阴广大农村随处可见。自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来,该县新建硬化文体活动场所4.7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750盏,亮了山村,乐了百姓。
涧池镇西坝村以前没有像样的活动场所,随着该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多数群众的愿望。2010年该镇利用财政奖补项目为村民修建了810 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总投资56万元,其中,村民筹资筹劳40万元,财政奖补16万元,并配备图书室、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棋牌、音响、腰鼓唢呐等文体设施。说起文化广场带来的变化,西坝二组村民王延菊笑着说“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读书看报、下棋打球、唱歌跳舞,尽情娱乐。”
据县综改办负责人介绍:像西坝村这样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全县共建设76个,县上通过财政资金的奖补,多途径吸纳对村级公益事业的资金扶助,逐步建立起“财政奖补引导、群众筹资筹劳、社会赞助捐赠”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截至目前全县90%的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施农村垃圾清运保洁项目156个、公共美化亮化项目70个、村级小型便民桥99座、村内道路项目66个,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县城凤凰广场、各镇集镇所在地、有条件的村组,都能够看到群众载歌载舞的动人场面。农民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推动下,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建设家乡的热情。谈起近两年来的变化,人大代表刘光兴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在村内户外营造出惠农‘新气象’,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