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运用工业理念把山林经济做成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作者:梁涛 时间:2012-07-19 11:14 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 字号: 打印

    安康工作交流
    (第三期)

      近年来,紫阳县立足山区实际,把山林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保护生态资源与突破主导产业并举的山林经济大平台,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十一五”期间,紫阳县年均投入林业建设资金3500万元,林业总收入达到8.9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22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5%。2011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7%,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11.8万亩,农民人均4.2亩。特别是在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出台后,紫阳县迅速跟进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林经济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意见》,相继完善了一系列项目支撑、资金扶持、科技推动、品牌引领、打造龙头的政策措施,预计全年富硒茶叶、厚朴、金钱桔、林下种养等山林经济产值呈两位数以上增长,国土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定局。
      回顾近几年发展山林经济的成效,我们的主要思路和做法如下:
      做大基地是发展山林经济的前提。紫阳县过去山林经济发展中出现过“品种一火车,产量一汽车”的尴尬局面,症结在于对自然资源禀赋的认识停留在“适宜种啥”而不是“种成什么”,由于种植过于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和拳头产品,产业效益较差。近几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林权改革和土地流转,狠抓基地和示范点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形成了连片成带的基地,“低山茶叶柑橘、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山林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县在老茶园改造的基础上,新发展密植茶园5.2万亩;全县厚朴产业基地总面积突破17万亩,成为全省厚朴面积最大县,全国富硒厚朴第一县;发展木本油料基地15万亩、板栗核桃基地17万亩、竹林耳菌基地27.5万亩、果业基地3万亩、标准化魔芋基地3万亩。
      做实科技是发展山林经济的动力。山林经济产业链条的延伸和高附加值在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运用,广大农户发展山林经济的积极性也在于科技普及带来的实际收益。抓好良种苗木的繁育和更新。例如,在茶叶上,狠抓紫阳本地良种繁育,大力发展密植丰产茶园,同步推进低产茶园改造,进一步扩大茶园规模。通过对茶农新建茶园的茶苗、茶籽款予以补助,以每年新建茶园5000亩(繁育本地大叶泡茶苗500亩、移栽5000亩)的标准,建设紫阳本地优质茶叶基地。在金钱桔上,大力宣传推广使用无病苗,充分发挥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的作用。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苗木管理,严格执行“三证”(苗木生产许可证、苗木质量合格证和苗木植物检疫证)管理制度。抓好科技普及与推广。围绕省力、降本、提质、增效,通过加强培训,派出科技特派员下乡蹲点指导,推广了一大批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林农素质和山林产业发展水平。例如,在林下种养上,充分利用疏林抚育枝条、木材加工弃料发展食用菌产业,大力推广猪—沼—果、猪—菜、桔园养羊、茶园养鸡、稻菜轮作、多元间套、种养加结合等行之有效的复合生态林业模式。抓好新产品的开发。以双安富硒农业科技试验园和硒谷生态工业园为平台,加强与杨陵高新农业开发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含硒量高的生物品种,富硒茶饮料、茶食品以及厚朴中药材提纯精深加工等一批新产品正在建设和攻关当中。富硒园区以其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一三相融、接二连三”的复合业态,已经成长为紫阳县山林经济新增长极。
      做强品牌是发展山林经济的关键。在山林经济这种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的产业中,品牌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认可程度,品牌建设无疑是生命线。茶叶是紫阳山林经济第一产业,茶业强则山林经济强,因此,紫阳山林经济的基础在茶业,品牌的示范效应也在茶业。县上组建了茶叶总公司,实施了茶叶原产地保护,统一了商标品牌,进行了规范化管理。按照“规范县内市场、巩固安康、西安市场,拓展省外市场”的营销策略,积极组织开展广告营销、节会展销、网络推销、队伍直销等销售活动。同时,大力建设省外富硒茶专营连锁店,通过统一制作店面标识,给予适当补助扶持的办法,发展全国连锁经营,规范经营行为,凸显了紫阳富硒茶的品牌效应。紫阳富硒茶在2011年度全国消费者最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评选中列第九位,2012年成功注册为全国驰名商标。在水果产业上,县政府批准创建了绿野果品公司,该公司组建后建设了容量为400吨/年的水果保鲜库,注册了“紫真”牌金钱桔产品商标,设计了产品包装盒,在开拓市场、提升产品知名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紫阳县还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企业、基地进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GAP和QS等认证,夯实品牌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做优机制是发展山林经济的条件。山林经济总体还属于弱质产业,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发展山林经济的必要条件,建立一套能够聚集生产要素,修补市场体系不完整、市场主体发育不全、市场信息时常失真和阻滞等缺陷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紫阳县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相关部门涉农资金,采取捆绑资金项目扶持、农民投工投劳等方式,打造“硬扶持”机制。县委、县政府把茶叶、蚕桑、厚朴、柑橘、魔芋等主导产业发展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综合考核,重奖先进单位和产业大户,激励发展山林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鼓励建立专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方式,促进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能够对接,实施“软引导”机制。全县山林经济共有茶叶、渔业、蚕桑、魔芋、厚朴、柑橘等协会65个,参会农民8100多户40000余人,占产业农民的四分之一。例如,双桥镇六河村是厚朴大村,全村400户1600余人,厚朴种植面积达3万亩,人均20亩。该村厚朴产业协会成立于2010年,参会农民310户1321人,占全村总户数的80%,协会农民种植面积28000亩,占全村95%,会长为该村支部副书记陈益茂,协会对厚朴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提高了管理水平,实现了规模经营,最大限度规避了市场风险,协会农民亩均收入比未加入协会的农民高出200元。目前,紫阳县基本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为农民提供产、供、销和信息中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无可替代,是山林经济迈向更高层次的根本途径。
      突破发展山林经济是紫阳的县情抉择,事关“三农”大计,符合“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的功能定位。总结全县多年来的丰富实践,我们体会到:发展山林经济必须持续抓、抓持续。茶叶、蚕桑、药材等山林经济是紫阳县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和政府都把特色产业和山林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现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成绩,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虽然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在抓山林经济的手段和方式上需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但从思想上必须常抓不懈,把“靠山吃山更要养山”的永续发展、永续利用观念一代一代传下去。
      发展山林经济必须有创新、有超越。传统的山林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培养,产业和产品多为原料型和原料初加工型,利润空间很少,对群众致富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很小,因而山林经济无法做大做强。发展现代山林经济需要加快信息、物流、产业配套和高等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运用标准化、设施化、园区化、规模化的工业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和市场销售型转变,推动山林经济与生态旅游结合,把广大山林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
      发展山林经济必须谋全局、图重点。紫阳县有山林地资源240多万亩,中高山占三分之二,18万贫困人口多居住在这个区域,中省鼓励农民进城、移民搬迁和国家退耕还林补助延期等政策给予了山林经济更多发展空间,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和系统工程的全局来谋划山林经济,为山林经济新一轮大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在产业突破上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以独(产业独有)、大(产业规模大)、专(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好(产业效益好)为突破的标准和目标。
      紫阳县发展山林经济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初级产业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尚未形成立县之业。受产业同构性区域产品竞争挤压的挑战十分严峻,距离山林经济强县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更执着、更智慧、更有序地发展壮大山林经济,在实施造林、育林等生态绿化工程中,同步抓好设施林业、特色林业发展,以林下种养、生态旅游、特色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综合开发山林资源。以打造富硒品牌为核心,全力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在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力争“十二五”末,紫阳县山林经济总产值超过25亿,将其打造成紫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为富民强县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期编审:周孝斌 陈文斌 投稿邮箱:cwb0866@163.com)

    2012年6月25日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