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着铿锵的步伐,2012年的行程已经走过一半。
这是形势复杂而路程艰难的半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外需疲软与内需收缩双重叠加,中小企业遭遇成本大幅上涨等诸多因素,给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重压力。
这又是奋力拼搏而成就不凡的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沉着应对下,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共克时艰,努力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调结构和促发展的动力,保持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上半年,全市304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6.63亿元,增长56.2%;实现工业增加值82.32亿元、同比增长3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增速稳居全省第一的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6.0%,拉动GDP增长8.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为37.5%,较上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克服多重不利因素,抓运行协调、抓企业培育、抓项目投资、抓要素聚集、抓招商引资,超额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实现了“拐弯超车”,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速度和质量双提升,使安康工业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转变,迈开了“逆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新步伐。
市委书记方玮峰,市长郭青分别多次就加快工业发展作出批示。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新型工业发展工作。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千万元以上入园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等六项指标纳入到县区考核中,加大考核激励机制,重视工业人才队伍培养。人心思上,风帆正满。在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安康人正雄心高昂,大步向前。
突出重点 新型工业竞活力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循环发展,工业强市”战略,依托资源禀赋,着力培育壮大水电矿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同时,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狠抓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延长资源开发产业链,积极培育资源型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和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工业经济在质速并进、稳中趋好的良好态势中,亮点纷呈。一串串闪亮的数据昭示,安康工业领跑有力,后劲十足。
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到目前为止,全市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规划总面积52.1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规划面积25.47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72亿元,入驻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42.4亿元。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521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26户,实现工业产值62.2亿元,占全市的36%,增长67%。今年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入园工业企业47户,占全年任务的76%。其中,高新区、汉滨、汉阴各5户,石泉7户,宁陕1户,紫阳、岚皋各2户,平利、镇坪各6户,旬阳7户,白河1户。今年4月份,省政府对2011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和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通报表彰,旬阳县生态工业集中区被评为“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并在全省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介绍。
特色产业支柱作用明显。五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91.6亿元,增长70.99%,占规模工业总量的92.3%。其中:清洁能源18.4亿元,增长41.67%,占8.9%。新型材料106.4亿元,增长80.28%,占51.28%。富硒食品44.6亿元,增长64.6%,占21.51%。生物医药14.8亿元,增长172.97%,占7.11%。安康丝绸7.4亿元,增长44.19%,占3.58%。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上半年实现产值1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已超过丝绸行业和医药行业产值,位列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清洁能源之后,将成为我市又一支柱产业。随着旬阳宝通汽车扩能和白河“圣宝”、“俊达”两个汽车生产线的投产,预计到年底产值还会有较大增加。
规模企业培育成效显著。近年来,始终把培育成长型企业进“盘子”作为保增长的一项有效的重要抓手,下大功夫抓紧、抓实,新进规模企业成为支撑和拉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继去年全年新增52户,今年1月份在统计年报时全市又有37户进入规模,下半年再培育35户进规模,使我市规模企业总数达到 339户。这项工作也受到了省工信厅的通报表彰和资金奖励。
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市政府落实由我局主抓的重点工业项目40个,重大前期工业项目5个,8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当年竣工投产30个。上半年,预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2.12亿元;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开工48个,竣工投产15个;40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41亿元。汉滨年产1万吨农用地膜、汉阴龙飞富硒食品加工、白河圣宝年产1万辆专用车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为下半年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添后劲。特别是白河年产万辆“圣宝”牌专用车汽车项目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市没有整装车生产的历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