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白河山城,你必将感受的是依山傍水,群峰流翠,青山绿水,碧水盈波,一幅幅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的水色长卷。如今,“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的生态园林美景为“秦头楚尾”的白河山城再添了神韵和钟秀……
近年来,白河县以“优化城区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县城”为依托,围绕“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的创园总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做到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与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相结合、与新城建设、老城改造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累计投资5000万元,采用城市周边造绿,县城创园兴绿,道路两侧延绿,机关小区植绿等举措,倾力打造了绣屏山山体公园,白石河至汉江沿线水域生态景观轴,以及用两个带状绿化景观区把分离的老城区、狮子山新区贯穿融为一体的“一园、一轴、贯穿两区”、“两核、多点、绿岛均布”绿地景观骨架,全力推进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建设。
该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住建、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夯实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推行定期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起政府负总责、园林办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责任体系,并出台了《白河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实施意见》和《白河县开展园林单位创建实施方案》,今年3月,召开了全县创园推进会,2012年9月召开了创园迎验交办会,落实了“一个创园项目点,一名领导督导挂帅,一套问题协调解预案,一支工作组驻点抓落实”的“四个一”推进工作落实机制,真正做到创园建设情况清,资料档案底子明,质量监管上不留死角。
该县还将创园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镇、县直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并与干部的年终考评、评优树模相挂钩,坚持推行联点包抓、督查督办、舆论监督、目标考核工作机制,实现“项目到人,责任到点,督查到项,考核到单位”全覆盖。对创园项目,双创办每周进行一次集中检查,每月向县委、县政府专项报告进度,县委、县政府每季度通报一次工作运行情况,实行动态台帐式管理。同时,对“两场(厂)”、绣屏山公园、老林场停车场等重点市政配套工程建设进度、竣工验收标准、绿化管护责任区段等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针对县城区三山两沟的实际,该县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秉承依山就势的创园理念,尝试探索了五种绿化模式。即城市周边造绿。按照“一年载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要求,全面实施汉江316国道、二级路沿线、县城周边、红白石河两岸造林工程,利用春秋两季全民植树活动,对城区周边的沙帽山、绣屏山、魁星山山体进行造林绿化,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城乡绿化新格局。完成千里绿化长廊建设造林4125亩,汉江沿岸绿化造林6060亩,城市出入交通要道绿化1200亩,山体水岸造林绿化16217亩,墓地造林绿化106亩。县城建园兴绿。按照“一园、两带、三路、三区”的规划格局,实施了烈士陵园、狮子山广场、地税广场、东站站前广场4个游园广场绿化,倾力打造了集休闲、健身、观光为一体的绣屏山公园,启动了滨河临江特色民居观光带建设。道路两侧延绿。结合县城道路地形特点,宜花则花,宜草则草,通过摆放花盆或花箱、建设街景小品、开展立体绿化等手段提高城区道路绿化面积,实现了道路通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机关小区植绿。12个镇,101个机关企事业参创单位,采取建设绿地小品、摆放花盆、栽植藤曼植物等办法,绿化庭院,美化窗台,争创市级园林单位、县级园林单位,努力实现了单位干部职工人均种养4盆花的目标,多方增加绿地面积。全民参与植绿。爱绿、植绿、护绿在全县人民中形成共识,人们热情主动地投身到创园全过程,自觉通过规划建绿、拆房增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养花种草,引绿入室。
自2010年该县启动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以来,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该县城区三绿指标分别达到 32.3%、38.6%、8.56㎡;道路绿化普及率和达标率分别达到98%、85%、;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达标率分别达到53%、58%;全民义务植树保存率和成活率均达到90%,义务植树尽责率98%,燃气普及率达到90%;道路亮灯率达到99%;用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合格率10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每万人拥有公厕5座、公共汽车6辆;县城区大气污染指标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花更艳,一个氤氲秦风楚韵,彰显秀美灵气的“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犹如汉水之畔更衣沐浴的佳人,正在人们热辣辣的期盼中呼之欲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