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行走在香溪洞景区步行道上,休闲锻炼的市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而在滨江大道的亲水广场上,小孩们追逐嬉戏、大人们玩水聊天、老人们唱歌跳舞,一派和谐景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创卫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立足长远,高起点抓好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按照“以汉江为主轴,一江两岸、三水环绕、四桥五道、湖光山色、提升江南、开发江北”的基本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以城市路网工程为先导,着力推进路网工程、道路改造及重点市政项目,下功夫解决群众关心的买菜难、出行难、入厕难等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市政设施,方便群众生活,一座生态宜居、繁荣和谐之城正悄然崛起。
城市道路建设快速推进。2009年,借助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东风,市建设局大力推进各项重点建设项目,打好创建的攻坚战。东至朝阳门,西起大桥路的中心城区东西大街综合改造是我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的重要项目之一,全长1620米,路宽20米,车行道12米,人行道各4米,历时11个月完成了房屋拆迁、道路建设、街景改造,东西大街面貌焕然一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街区,我市将把东西大街路段小北街至朝阳门段打造成民族特色一条街,房屋建筑风格采用安康传统民居风格,在本地民居形式的基础上稍加改造,提升街区的居住和商业氛围,提高街区吸引力,房屋建设及街景改造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整体工程建成后对于改变目前落后的道路现状,完成城市配套功能,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扎实推进创建活动,近年来,我市每年以完成125%的投资增速来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通过创建,城市道路总面积增至340.98万平方米,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街区面貌不断更新,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和品味不断提升。特别是近两年来,按照“开发江北、提升江南”的建设思路,一大批新建改造项目竣工完成,相继建成了安康大道、汉江三桥、花园大道、香溪大道、滨江大道(二期)、南环西路、南环干道(一期)、江北桥头交通组织(一期)、文昌南路、金堂路、高井路,完成了东西大街、巴山西路、文昌北路改造,启动了南环东路、育才东路改造和江北商业步行街建设,加快了瀛湖干道建设。新建了汉调二黄广场、桥西广场、亲水广场,启动了文昌路小广场建设等。
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发展管道天然气,补充发展瓶装液化气。在城区开辟了13条城市公交客运线路,城市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4辆。建成了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区日供水能力11万吨,城市给水普及率达98.6%,水质综合合格率100%。不断加大公厕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厕达到132座,城区每万人拥有公厕4座。中心城区共规划建设和改造市场27个,新购置了扫路车、高压冲洗车、吸污车、压缩车以及三轮车、垃圾收集屋、垃圾收集桶、果皮箱等环卫设备。计划新建环卫工人休息室,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室内垃圾收集站,垃圾临时收集点等,全部采用封闭式垃圾屋、收集桶或垃圾池,实现了垃圾密闭收集。同时,在中心城市及周边10个乡镇办事处增设了环卫所,配备了环卫设施,增强了保洁力量,落实了保洁经费。
几乎所有来安的游客都会说安康的夜景真美。为精心打造一江两岸核心区,彰显宜居小城独特魅力神韵,城市夜间亮化从过去仅满足于夜间亮灯的单一功能,逐步买入城市美化景观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发展轨道,提升量化档次,先后实施了城市主次干道、城堤公园、汉江桥、安澜楼、滨江大道等亮化工程。同时在重大节日庆典期间,实施阶段性亮化,通过夜间巡查和照面监控系统共同作用,城区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
为了保留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印记,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康地域文化特色品种——汉调二簧戏曲为主题,充分运用其剧目、人物、脸谱、行当、乐器、演出场所和习俗等文化元素进行规划布局与设计建设,新建了汉调二簧广场,同正在抓紧启动建设的奠安塔公园和已建成的安澜楼公园一道,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文化韵味。
今年以来,更不断加快安康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等八大场馆的北迁与建设,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体征和符号。这些举措在构建城市人文景观,增加城市的文化积淀,提升城市品位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