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陕南地区蚕桑产业存在的经营分散、栽培管理粗放、饲养技术不规范,技术体系不配套等突出问题。2007年-2009年,结合陕南地区的实际,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实施了“陕南蚕桑新技术综合配套应用”项目。经省科学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省科技厅审核,省政府授予《简易式集约化养蚕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三等奖;《陕南蚕桑新技术综合配套应用》获第十届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项目组装配套形成的“标准化桑树栽培”、“省力化养蚕”、“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综合技术体系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推广后有效地转变了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改善了养蚕条件,加速了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进程。通过集成创新,形成的系列标准体系填补了陕西蚕桑产业的空白。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一是增产辐度大,经济效益高;二是改善桑园质量和蚕茧品质,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三是优化了技术配套措施,提高了新技术的利用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成本。新技术体系示范应用后,稳固了农村蚕桑生产基础,转变了蚕桑产业发展方式,提高了农村养蚕户蚕桑生产规模与效益,打破了传统的养蚕模式,从养蚕的形式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蚕箔养蚕方法为省力化养蚕方法;在内容上改变了过去分散栽桑、粗放管理为标准化栽桑、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解决了养蚕生产劳动强度及养蚕条件差的问题;促进了“东桑西移”、“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农村养蚕户桑园由7.50亩/户增加到12.12亩/户,增长了61.6%。养蚕能力由10.33张/户增加到23.60张/户,增长了128.5%。蚕茧生产由370.8kg /户增加到794.5kg /户,增长了114.3%。蚕桑生产经济收益由8279.80元/户增加到22454.50元/户,增长了171.2%,单位养蚕劳动力养蚕能力增2、3倍,养蚕能力达10、12张/年。桑园蚕室技术基础比较好的单位养蚕户,养蚕能力达40-60张/年。农民增产增收的效益十分显著,稳固了农村蚕桑生产基础,受到农村养蚕户的高度赞扬和踊跃应用。在养蚕劳动力资源投入不变下,实现了蚕桑生产效率与规模双翻番的项目任务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