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月河川道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带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构建和谐汉滨,力争使全区区域特色经济充满活力,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谐汉滨建设卓有成效。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用“四实”作风凝聚发展合力。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建立双赢的利益调节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突破体制性障碍,完善落实科学发展的机制保障,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重点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实现高效、精干、高效、廉洁目标,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与乡镇事权相配套的财税体制。要按照“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要求,深化部门和区级领导包联责任制,实施工作常年督察,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落实到位,健全“抓落实看干部、主战场出干部、凭政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和人才培养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切实加快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材的环境和氛围,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行风政风考核机制,依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树立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全区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加快发展中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硬件”建设力度,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是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加强“硬件”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平台,积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把建设全区出境快捷通道作为“十一五”交通建设的重要任务,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确保中省市重点交通工程顺利实施,使全区基本形成大交通网络。实施县乡公路油路化、村级道路晴雨畅通化,完成月河南路等21条500多公里的县乡油路建设,形成全区加快发展的快捷通道。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推进一户一表工程,完成7万多户的入户表改造,使农村电网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多供少损”。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四大灌区的挖潜扩灌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渠系配套,加速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流域治理等工程,抓好瀛湖周边、城区周围、月河川道、汉江两岸、公路沿线、景区内外的工程造林,加强城镇街道、住宅小区、机关单位、公共场所的绿化工作,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要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建设以特色集镇为基础,以小集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推进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镇建设,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加快月河川道开发,强化“四带”示范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按照“依托中心城市,开发月河川道,带动两山发展”的总体思路,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中心城市建设,为中心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治理“脏、乱、差”,提高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要全力推进月河川道开发,重点发展生态、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要依托生物科技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恒口、五里、关庙乡企小区,建设月河川道工业经济集中带;加快恒口国家级综合示范镇和五里等316国道沿线重点集镇建设,推进月河川道集镇群发展;加快建设月河百里竹林带、316国道主干线的绿化工程和月河两岸支流及乡村道路绿化工程,构筑川道绿色走廊。要统筹川道和两山发展,坚定不移地培植和发展两山地区农业优势产业基地,为城区和川道开发提供大量原材料,推进扶贫开发,加大迁移式扶贫和易地生态扶贫力度,改善两山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推进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要以“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独具风格的新型农家,淳厚浓郁的民俗文化,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更加民主的管理机制”为目标,建设具有汉滨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区级财政对农村的辐射支持力度。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突出蚕桑、魔芋、畜牧等全区性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提升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断地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作化方面迈进,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村内部增收空间,提高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使人从都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扎实推进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特色民居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强化“龙头”带动,夯实工业强区基础工程。充分发挥区位及生物、矿产、生态和水资源优势,新上、快上工业项目。“十一五”期间,力争新上工业项目50个,总投资20亿元,同时,优化工业布局,坚持初加工以资源地为主,深加工向“一园三区”集中,产业链向终端市场延伸。继续壮大绿色食品、医药化工、矿产加工、水泥建材、安康丝绸五大产业,扩张茧丝工业规模,创建全国优质蚕茧和茧丝基地。要加快扶持引导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要全力打造名优品牌,争取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要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型工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非公经济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地促进其规模扩张、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效益提高,努力把沪康集团系列酒、健身牌系列魔芋食品打造为国家知名品牌。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强化配套设施,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是"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的又一战略措施。我们将以生态资源和交通枢纽为依托,以秦巴自然风光和汉水风情旅游为基础,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要以山水园林城市为中心,以香溪洞、瀛湖、恒口古街、牛山、龙王山等为重点,整合城市旅游经济圈;要以汉江两岸、黄洋河、吉河休闲旅游和月河川道农业观光游为重点,加快提升“农家乐”档次拉动消费。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的作用,增强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文化品位,要继续办好龙舟节,使龙舟节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品牌。要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品位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要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改造校舍危房。继续实施贫困生“两免一补”,逐步实现全区义务教育杂费全免。要坚持普教、成教、职教协调发展,完善覆盖全区教育网络体系,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要积极培养各类人才。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提高城镇低保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发展社会保险,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加强各种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党建和精神文明,努力构建和谐汉滨。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职能,扩大基层民主,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保障群众权益,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要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立“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体系,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构建反腐倡廉有效机制和警示训诫防线,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抓紧建立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基层文化馆站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努力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体现鲜明时代特征,能够满足全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氛围,加大对外宣传,积极打造诚信汉滨。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汉滨区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始终坚持走“基础优先、工业强区、重点突破、和谐发展”的路子,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力争到2010年全区GDP达到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00元。财政收入保持12%以上的增速,达到1.4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7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5亿元以上,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的同时,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和谐汉滨建设初见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