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探索“三农”工作新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协安康市二届一次会议委员讨论述略

    作者:曾均德 汪光林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预计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增长11.7%,是“十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70元,增长7.14%。
    连日来,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也在寻找不足,解读着新一年的希望和目标。大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三农”,为安康的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
    委员们在发言中认为:我市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市,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收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脆弱,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安康,就必须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安康实际的“三农”工作新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抓手。
    委员们建议: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把安康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就要尽快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规划要先行。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在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试点示范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建设的内容、标准、步骤和方法。二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农村水、电、路“三通”建设、基本农田和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改变,缩小城乡差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三是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要面向市场,围绕桑、茶、烟、果、药等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要尽快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要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要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逐步建立起以财政资金为导向、银行资金、农户个人资金、招商引资等多元投资机制。要整合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环境建设、发展生产等各个建设项目资金,实行捆绑投入、集中使用、分项管理,以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问题。五是要培育新经济组织。要从市情出发,采取积极引导、政策扶持,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应在积极扶持、政策优惠、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必要的支持,通过新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六是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