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在听取了刘建明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参加了石泉代表团的分组讨论后,张京国代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张京国说,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首要问题。蚕桑作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其在全市农业中辐射面之广、带动作用之强,是其它农业产业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蚕桑产业仍然是彻底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产业基础,是建设安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
我市兴桑养蚕历史悠久。截至目前,全市桑园面积已发展到71万亩,年发种40万张左右,有24万户农户(占总农户的1/3)从事栽桑养蚕工作,蚕茧产量占全国的3%。蚕桑丝绸总产值近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左右。在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中,没有任何一宗产品能与之相比。但是,由于体制不顺,我市蚕桑产业内部合力小。全市蚕业资源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行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农工商利益难以调和、目标不能统一、蚕茧市场开放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市蚕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上,蚕桑产业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严重阻碍着产业的高效化发展。同时,蚕桑科技人才缺乏,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针对存在的问题,张京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是放开搞活蚕茧流通市场,实行许可证制度。敞开蚕茧收购市场,取消区域限制,促使蚕农利益得到保证,以此提高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投入。在加大生产基地建设、科研推广、教学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投入的同时,还应把蚕桑科研推广单位纳入到财政预算内,使科研推广人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蚕桑发展工作中,从而为提升蚕业技术水平,为产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各级领导应把该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抓,科学规划,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安康蚕业的持续发展,为全市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提供产业支撑,为安康山区特色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张京国还强调了这样一点,发展安康蚕桑,还应扎实推进龙头企业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外资,盘活缫丝企业资产,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蚕业产业化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