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安康市城镇建设“十五”完成情况和“十一五”思路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一、“十五”期间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情况
    (一)城镇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十五”以来,我市抓住地级市成市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4.33亿元,较“九五”期间增长22%。其中:中心城市以江北开发和江南改造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8.66亿元,先后建成了金州广场、滨江大道一期、黄沟路、污水处理厂、江北供水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和一批便民工程。9县城按照每年“改造一条道路、新(改)建一处广场、实施一片绿地、完成一个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一个精品小区”的“五个一”建设思路,全面推进县城建设步伐,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4.62亿元。集镇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5亿元,硬化道路160公里,铺设供水管道240千米,新建住宅100余万平方米,有效的改善了集镇基础设施面貌。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1%,人均拥有城镇道路7.5平方米,拥有城镇公共绿地7.33平方米。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8亿元,建设城镇住宅200余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5平方米。
    (二)城镇规划编制不断完善。完成了安康中心城市、9县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中心城市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部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实施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中心城市累计完成详规面积2462公顷,详规指导城市建设面达到95%;县城累计编制详规面积1172公顷,石泉、旬阳等5个县城详规指导城市建设覆盖面达到80%以上。同时,完成了中心城市路网、绿地系统、城区市场、街景、环卫、停车场等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及江南城堤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指导村镇规划建设健康发展,正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同时,我们还组织编制了农村小康住宅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图集,深受群众欢迎。


    (三)城镇绿化成效突出。中心城市先后启动实施了滨江大道绿化带、望江公园、江北大道、香溪路增绿等一批绿化重点工程,城区沿江沿河万亩竹林工程、城市主干道路两侧绿化点缀装饰工程、城区26个街点单位绿化美化工程、拆墙透绿工程和108个重点单位庭院绿化等工程,年均新增各类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县城、集镇绿化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年均绿化建设投入2500万元。
    (四)城镇依法治理得到全面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强化依法管理措施和手段,城镇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观。安康中心城市全面“禁拐”后,全市城镇再次打响以清理占道经营、整顿交通秩序、治理乱到乱堆、遏制乱搭乱建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努力改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整洁、亮丽、安全、有序”的文明卫生城镇目标。
    (五)重点镇建设全面加快。全市14个重点小城镇已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带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强镇。根据产业类型,初步形成了以恒口镇、池河镇为代表的综合型小城镇,民主镇、蒲溪镇为代表的商贸流通型小城镇,瀛湖镇、八仙镇为代表的旅游服务型小城镇,蜀河镇、向阳镇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开发型小城镇,蒿坪镇、广货镇为代表的交通枢纽型小城镇,茅坪镇、钟宝镇为代表的“三农”服务型等多种发展模式的小城镇体系。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城镇化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
    (一)总体思路:提升江南,重心北移。按照“一桥两岸,南北互动,四桥相连,组团分布,环道串联”的布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特色”。
    (二)规划目标:到2010年,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初步形成,中心城市骨架规划拓展,九个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石泉、旬阳县城完成县改市,建设成为副中心城市,100个建制镇和300个集镇,围绕铁路、公路交通沿线和汉江沿岸、川道地区建设一批试点镇和经济强镇,从而加快形成安康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集镇和村庄四级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6%,城市人均道路8.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
    中心城市建设根据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20年,规划区控制范围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用地范围140平方公里。城市性质定位为国家长江经济带的上游组成部分,汉江经济走廊的中心极核,川、渝、鄂、秦四省(市)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集水电能源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为一体,具有优美自然风光、优良生态环境和山水园林城市。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市规模发展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发展到40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市规模发展到48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城市采用组团布局,形成“一江两岸、四桥相连、组团分布、环道串联、瀛湖碧水、香溪洞天”和“一城三区、六大功能、多带一圈”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三)总体定位:把城市自然山水和人工环境和谐统一起来,使汉江穿城流淌,两岸景色优美,山坡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江南具有历史品位,江北具有现代气息,山、水、林、城相互交融,体现自然、宁静、优美的独特魅力,努力把安康中心城市建设成为集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休闲渡假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四)中心城市重点建设任务。
    1、骨架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建设以牵动全局的骨架项目建设入手、着力抓好一湖(东湖)、两桥(汉江七里沟大桥、汉江安康城东大桥)、三路(安康大道、滨江大道、环城干道江南段)、四场(金州广场、中心广场、桥西广场、双城广场)等先导性、拉动性项目建设。其中:汉江七里沟大桥,概算总投资11140万元,计划2005年到2007年建成;滨江大道二期和滨江大道七里沟段计划到2007年建成;安康大道,估算总投资2.06亿元,计划2006年5月开工,2008年建成;双城广场年内计划完成招商工作,2006年正式启动实施。
    2、江北新区建设: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着力抓好滨江旅游商贸及高档住宅区、工业园区、第三产业聚集区、大学园区、区级行政中心、仓储运输等片区开发,建设生态型、现代化的江北新区。重点是:
    (1)加快滨江片区的开发建设。滨江片区要以滨江大道建设为依托,围绕旅游设施、金融商贸、中高档住宅,加大项目招商和投资建设力度,加快望江公园、寇家沟亲水广场、黄沟口等滨江景观绿化建设,尽快形成滨江旅游景观带。安康汉江一桥以西区域抓紧望江小区建设,抓紧黄沟片区、鲁家梁片区土地储备与出让,使其尽快开发;安康汉江一桥以东沿滨江大道一、二期和规划的商贸步行街加强旅游设施、物流、商贸、服务项目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近期重点抓好望江公园建设、大桥北头交通组织规划和滨江西关段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这些项目启动实施将滨江片区尽快由建设亮点,变成投资热点,进而成为江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强力推进长岭片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功能、后路网、再深入”的原则,尽快完成长岭片区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长岭片区的功能设想:依托现有高校为基础,规划建设大专院校园区;以汉滨区区级机关迁址江北为契机,规划布局区级机关行政区,与生物科技工业园区形成合围的区域,规划建设二、三产业聚集区,以加快土地开发为重点,规划建设配套的中高档商住区等。长岭片区基础设施以加快安康大道建设为重点,完善配套片区内骨架路网、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推动片区土地开发。同时要加快大专院校、区级机关北迁进程,城市人口北移,聚集人气、汇集商流,形成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3、江南旧城提升:集中抓好街景改造、广场建设、道路改造、绿化工程、市政工程、环卫设施建设、东西关传统居民保护与改造、公园改造与建设等十类工程加快江南东片区开发建设;实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目标。江南旧城提升的重点是:江南东片区开发建设以景观大道、南环东路、香溪大道和片区内配套为主的市政设施建设,该项目建设实施计划分为三期,2006年启动,利用5到10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旧城区改造重点抓“一期(东湖)、二场(桥西广场、双城广场)、三园(江南城堤公园、兴安公园、奠安塔公园)、四路(大桥路、金州路、解放路、巴山路)”的综合改造和建设。


    (五)以道路、绿化、规划为重点建设环城旅游生态圈。抓好香溪洞风景区——金堂寺宗教旅游区——牛蹄岭战斗遗址——黄洋河休闲区——奠安公园——龙王山森林公园——月河口生态区——吉河农家风情旅游区的环城休闲旅游生态圈建设。
    (六)坚持围绕产业抓城市建设,抓城市建设促产业培育。逐步在安康城市形成金融商贸旅游区、工业经济区、第三产业聚集区、环城旅游经济区的产业经济空间布局。
    (七)2006年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江北新区在加快滨江大道二期和七里沟段,七里沟汉江大桥建设的同时,开工建设安康大道一期,全面启动滨江片区开发建设,做好长岭片区开发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江南城区全面启动实施金州路综合改造工程、双城广场及新城路商业街建设工程,力争完成江南城堤公园改造工程,计划开工建设景观大道、南环东路和香溪大道工程,加快做好环城干道江南段工程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为争取工程开工建设奠定基础。


    (八)实施措施
    1、规划先行与严格控制。牢固树立“规划出生产力、规划出效益”的理念,加快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做到城市每一寸土地必须纳入规划,严格执行规划“三不准”制度对整体开发建设的区域按照规划,严格控制,运用规划调控的手段管住、管好城市,依靠城市规划,整合城市资源,筹集城建资金。
    2、土地储备与以地生财。城市土地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本,经营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土地。在经营城市土地上,坚持走政府统一规划、垄断一级市场、统征储备、公开招拍挂、集中连片开发、有效实施监管的路子。对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分批次实行统一征用,对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规划的经营性用地、旧城改造用地等要有计划地依法统一收回(收购),纳入政府储备。合理控制城市土地供应总量,实行非饱和供应,运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地价。加大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重点的城市资产置换力度,变城市资产为城市资本,推动旧城改造,带动新区开发。
    3、经营主体与信贷融资。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财政性城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城市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市场运作、信贷融资来解决。重点是做大、做实安康中心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这一经营主体,将已建成的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广场、公园、道路等城市公用性资产进行整合,作为资本投入,壮大实力,使其成为拥有优良资产的信贷融资主体,开展多渠道争取信贷融资机构对城建资金的支持。
    4、建立财政偿债机制。建立可靠的财政偿债机制和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基金,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市政府计划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城建发展(偿债)专项基金,并对城建发展(偿债)专项基金实行列收列支,定期按计划足额划拨给中建公司,委托其进行偿债运作,使中建公司获得部分稳定资金流入量,增强市场融资能力。
    5、项目储备与招商引资。按照规划论证、资源调查、土地统征、垫资建设、出让回报的运作程序,建立城市市政设施项目库,深化规划深度,搞好项目包装和以地融资方案,加强项目推介,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吸引有实力的施工企业、开发商投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聚财建城。
    6、城市人口与产业聚集。改革和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取款城乡居民籍制度差别,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鼓励更多的外出打工能人、富裕农民、外来人口到城市落户置业,对在城市落户置业或因城市建设而纳入城市人口的,其子女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一律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合理的向城镇转移,为城市建设聚集人气。高度重视产业这个城市建设的生命和灵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培育引导,发挥中心城市的规模聚集效应,形成产业优势,通过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聚集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