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2012年是艰难的一年,也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更是政府工作朝着理性务实迈进的一年。这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和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公安干警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客观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骨干项目少,产业层次低,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持续增收乏力是最大的不足;城乡差距大,贫困人口多,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是最大的难题;基础设施薄弱,支撑发展和防灾抗灾能力不强是最大的瓶颈;融资困难,财政紧张,债务包袱重是最大的制约;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协调难度增大,法治保障能力有限是最大的压力;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创造性不够,自律意识差是最大的忧患。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应保持高度清醒,引起高度重视,以对石泉大局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今年采取更加扎实过硬的措施加以破解,力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有序向前发展。本届政府坚信,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破解好这些问题,决不让石泉人民失望。
二、2013年目标任务
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更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宏观看,全国经济企稳回升,中央政策相对稳定,尤其是国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实施秦巴特困连片开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引导形成新的内在活力,这些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从县域形势看,我们的长效产业基本形成,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旅游带动消费越来越旺,脱贫攻坚机制已经建立,城乡协调发展局面初步显现,加之又有一批重大骨干项目做支撑,发展形势日益看好。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持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循环发展,富民强县主题;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在稳增长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内生动力;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量力而行,协调推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继续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外向度;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发展中的各类难题,紧紧围绕“提升设施、壮大产业、扩大城镇、保障民生、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六大任务,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力促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此,我们提出今年主要预期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达到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以上、达到4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达到1.1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以上、达到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达到8.4亿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6%以上、达到23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以上、达到6960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定指标范围内,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发展条件
抓紧完成石云路、后合路、石紫路拓宽改造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开工建设,完成长阳汉江大桥主体工程,推进在建项目加快进度,确保饶峰至子午、迎丰至三官庙、石蒿路大沟桥至藕阳段改造、两河汶水河大桥和通村公路等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分清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农村示范路、产业路和连组连户路建设,继续建设农村便民桥,完善公路养管机制,加强运输市场监管,全面提升公路交通保障能力。推进新堰堤防、东延堤防、后柳堤防、流域治理和杨柳水保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完成第二水源项目建设,确保年内供水,继续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严格河道管理和执法,规范河道开采秩序。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完成南区网改工程,全面启动北区网改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000万元,切实提高电力服务能力;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和调频广播安装工程,扩大集镇和新型社区有线电视覆盖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用地审批和市场监管,有序推进土地整理、滑坡治理和占补平衡项目实施。继续抓好县城周边、汉江两岸、公路两边及旅游景区绿化工作,加强森林保护。积极争取项目扩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和环保项目的实施,启动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生态村镇建设,扎实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引导形成清洁生产、清洁生活和清洁消费的行为习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石泉大地更加美丽。
(二)壮大主导产业,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良好的产业体系支撑,壮大产业体系是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坚持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电力能源、丝绸服装、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生态旅游”五大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帮扶力度,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继续稳定农业生产,扩大桑、畜、菜、渔产业规模和效益,使其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长效骨干产业。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烟、茶、果、药、菌等产业,多元培育农民收入增长点。继续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山林开发,推广池河明星循环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引进良种良法,搞好示范推广工作。坚持以发展合作社和农业大户为抓手,培育职业农民。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引导合作社和农业大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原料生产合同,提升“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主导产业的扶持,完善科技信息服务机制,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调节好农产品市场供应,保持市场物价稳定。加强农林和渔业执法,保护好农业资源。全年粮食稳定在6.5万吨,蚕桑综合收入12亿元,生猪饲养量50 万头,肉鸡 200 万只,设施蔬菜2000亩,水产4600吨,烤烟9000亩,农业产值增长7 %。
毫不动摇落实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培育壮大电力能源、富硒食品、装备制造、丝绸服装四大工业体系。促进火电厂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年内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和设备采购,超前谋划火电循环产业项目,促进废物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培育丰标牛肉、鬼谷腊肉、博硒杂粮三个富硒食品品牌,帮助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基地和拓展市场,力争达到中省名优品牌。积极扶持水电设备、环保设备、奥邦锻造项目加快建设,保障好建设环境,协调好融资问题,使这几家企业尽快形成产能,以培育新的增长点。坚决落实丝绸企业风险基金制度,推动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丝绸服装产业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效率,把园区建成企业之家,再引进落户3-5家企业。加大规模企业培育的奖补力度,年内再培育3-5户规模企业。
扎实推进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落实《石泉县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工作方案》中确定的七大工程,叫响“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品牌,努力把旅游业建成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实施景区景点提升工程,加快云雾山景区一期工程进度,启动汉江三峡景区开发建设,加快后柳水乡开发进程并启动后柳水乡国家AAA级景区创建;加快灵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完善燕翔洞AAAA级景区游乐设施;启动峡谷漂流项目,完成中坝大峡谷国家AAAA级景区验收工作;完成子午银滩一期,确保正常接待游客,同时启动子午银滩二期工程;继续抓好后柳永红、熨斗先联、城关上坝和红岩等旅游村建设,完成杨柳陕南风情园项目主体工程。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优化景区交通,完善标识体系,改善景区供水供电条件,治理汉江两岸卫生环境,建设新堰、后柳旅游码头,改造县城、后柳集镇房屋风貌。继续推进绿化亮化工程,改造景区道路周边民居。实施文化内涵提升工程,营造县域旅游文化氛围,增强景区文化内涵,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新旅游文化活动。重点是营造好县境出入口、重要地段和节点的宣传文化氛围,建好县城老街、城市展览馆、杨柳风情园、鬼谷子广场、汉水文化墙、云雾山鬼谷子文化公园等骨干文化项目,尽快推出一台精品地方文艺节目。挖掘地域文化元素,丰富景区景点内的文化参与项目,开发更多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留得住人的亲水游乐和乡村民俗风情项目,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卖点。组织开展导游词编撰工作,出台统一有文化内涵的导游词,加快提升旅游的整体魅力。实施宾馆餐饮提升工程,扶持建设十大标准化示范化宾馆酒店、休闲山庄和夜市店,组织开发石泉美食,打造“石泉家常菜”、“石泉渔宴”和“石泉十美宴”等饮食品牌,鼓励发展富硒农家乐。组建石泉菜研究会,加强对餐饮服务业的指导和监管,尽快改变当前粗放经营模式,着力提升石泉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对外形象。实施宣传营销提升工程,瞄准关中、陕北及周边城市消费群,加强行政和行业交流,创新旅游推介活动,举办“后柳水乡渔家美食节”。印制旅游画册,制作视频广告进都市、进公园、进酒店、进市场、进广场、上电视、上公交、上杂志。统一外宣品设计,推出有内涵有特点高品质的对外宣传品,统一各级各类网站首页内容和宾馆酒店宣传内容,形成规范统一的宣传标识和形象用语。实施旅游商品提升工程,出台过硬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开发具有石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突出地方酒、丝织品、鬼谷腊肉、丰标牛肉、富硒杂粮、山野菜、汉江奇石、根艺盆景以及鬼谷子、鎏金蚕工艺品等,形成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商品体系。加快启动东延旅游综合超市建设,为旅游商品展销搭建平台。实施服务管理提升工程,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建立高峰期旅游应急接待长效机制,提高县旅游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建立咨询服务和维权长效机制,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引导建立旅游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通过实施旅游提档升级,确保全年接待游客25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同步推进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宾馆餐饮、现代金融、现代物业及社区养老、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全年培育10个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亿元。
(三)扩大城镇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平台,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之路。城市经济是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是扩大内需、带动就业、培育消费增长点的主攻方向。扩大城镇化和做强城市经济的基础是扩大城镇体系。我们要继续按照“扩张规模、配套功能、兴业聚人、注重管理、体现特色”的城镇化思路和“12821”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继续做大县城龙头,加快推进东延、江南、杨柳片区开发建设,力促影视文化中心、城投大厦、禹王宫广场、桃园市场、城西物流市场、天然气配套管网和西关、中学巷棚户区开发项目早日建成。加快新堰片区路网、生态景观河堤、新堰行政办公区、限价房小区、移民搬迁小区、长安学校扩建、杨柳行政办公区、杨柳风情园、杨柳体育馆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加快明清古街改造工程进度,把古街建成独特的人文景点,把县城建得更有特色和内涵;继续推进“三创”工作,有计划地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大力度改造脏乱差的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和集贸市场,进一步完善市政环卫设施,强化市容环境执法,把县城做精做靓,确保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卫生县城获得成功;加快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突出旅游和宜居功能配套产业体系,采取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池河工业镇、后柳、熨斗、两河、云雾山特色旅游镇建设,统筹推进其它集镇发展,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改善集镇设施,扩大集镇规模,完善功能配套,使农村集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抓住移民搬迁机遇,建设20个土地集中、产业集约、居住聚集和集镇化管理的“三集一化”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变集镇,农民变市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推进100个新村庄建设,当年完成1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51个县镇级新农村推进村建设任务,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年落实5000农民进城入镇,提高城镇化率三个百分点。
共3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202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