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市委书记郭青同志撰写的《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体会》署名文章。文章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对于深化安康市情民意认识,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统筹谋划民生福祉,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前瞻性,又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安康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有识之士的来稿,以期形成共识与合力,助推安康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郭青书记撰写的《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一文,高屋建瓴,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紧密结合了安康发展条件、发展需求和“山、水、人”这一最丰裕的资源禀赋,从“为什么”、“怎么走”和“为了谁”三个方面,对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是对安康经济发展战略的继承、延续和升华,既深化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对安康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富民强市之路的认知,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加快安康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期盼。尤其是文章中一些新观点、新理念,让人深受启发,每学习一次就是对安康市情民意的再认识,对循环发展思路的再探索,对保障改善民生的再理解。
关于陕南的发展,从提出突破发展战略到制定循环发展意见,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陕南发展思路的不断探索和准确定位。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鲜明地提出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加快以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山、水、人和谐共融的美好安康,这一发展思路与十八大精神高度吻合,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赋予了动力。
安康集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以及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于一体,市情的特殊性和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决定了安康既要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水源和生态产品,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财政增收和群众致富,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这一特殊的市情,审视我们所拥有的资源特性,坚定不移地走以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才能协调好经济与生态、发展与民生、当前与长远、提速与转型的关系。
循环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前提是依托安康“山、水、人” 优势资源,抢抓国家宏观发展政策机遇;核心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做大工业、做优农业、做强旅游,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为循环发展提供支撑;目标是保障和改善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热点民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三者中,优势资源是基础,循环产业是命脉,改善民生是目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思路明确之后重在抓好落实。作为全市宏观经济综合部门和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就是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创新工作思路,通过规划引领指导,制定发展政策,策划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扶持,搞好协调服务,全力创造项目落地、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的和谐氛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强力推动循环发展。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循环发展的基础条件。以项目核准备案、资金争取、协调服务为重点,全力推进铁路(复线及客运专线)、机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乡电网、通信设施、气化安康、防洪保安、生态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从根本上破解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人民群众真正地享受到现代化基础设施的便利,为循环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产业。对于安康来说,发展不足是最大矛盾,加快发展是首要任务,产业项目建设是发展关键。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将按照陕南循环经济发展意见,用好陕南循环发展资金,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选择,搞好重大产业项目策划包装、资金争取和要素保障,全力为项目建设创造发展环境,为产业发展搞好协调服务,提升发展支柱和传统工业,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抓好已谋划实施的安康火电厂、金属镍、石煤型钒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开发、旬阳烟厂技改扩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加快以安康高新区和10个县域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启动循环发展的引擎。安康人多地狭,发展空间有限,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对推进循环发展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按照“三个集中”和“三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加快路、电、水、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安康高新区和县域工业园区辐射带动和产业、人口承载能力,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循环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是加快改善社会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牵头落实好中省关于保障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好民生十大领域工程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推进卫生、文化、体育、社保、住房、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尤其是要结合就业型主导产业发展、避灾扶贫搬迁,让更多的人下山入镇进城,全力提供与群众就业增收热情相吻合的平台和服务,让广大老百姓享受到城乡同质服务、同等待遇,使广大老百姓在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中凝聚发展力量。
五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循环发展创造动力。切实履行改革的牵头指导职能,全面实施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各项改革任务,先行先试,不断深化户籍、卫生、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释放制度改革的活力空间,为循环发展增添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