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市委书记郭青在《安康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从“为什么选择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怎么走?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为了谁?”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安康市如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引下,更加阔步迈向“循环发展、富民强市”之路,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2年,全市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全面完成了污染减排任务,2012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359天;汉江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市人居环境幸福指数明显增强。
准确把握市情,提高环境保护认识。一是要敏感把握功能区趋紧的环境政策。我市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目前,我市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环境敏感、环境风险高发时期,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日益显现,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较大,减排形势仍然严峻,因各种突发安全事故引发的水污染对饮用水安全造成威胁,农村环境保护、辐射环境安全、重金属污染、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等问题,都是关系民生和稳定的焦点和热点,面对诸多困难,我们环保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更加严峻。二是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坚持环保为民宗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民心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关系群众的健康和福祉,关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三是要服务经济,走环保经济双赢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遏制排放总量上升。我们要在保发展中发挥环保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加强污染防治,防范环境风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改善社会民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一是全力推进污染减排。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把污染减排作为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纵向考核县区、横向考核部门”的考核体系。二是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提高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深化工业点源治理,强化对排污企业水质监管,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的监管落实,切实发挥减排效益,确保处理设施设备长期稳定经济运行。三要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要以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排气、秸秆焚烧为重点,积极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四要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制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确保污染治理达到相关技术规范。五要着力维护环境安全。把维护环境安全作为重要任务,加强风险源排查,强化环境执法,重点对重金属、尾矿库、汉江干支流水环境、饮用水源地等开展整治专项行动。
开展生态创建,打造宜居家园。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开展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安康建设的良好局面。一要深入推进生态创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安康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分解落实,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十百千”生态创建工作任务。二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汉滨、宁陕、岚皋三县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为带动,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工作。以生态镇、村创建为抓手,督促、指导集镇、乡村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三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广泛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六进”活动,不断提高全市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