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旅游
- 主题教育
- query
- 生态
- 圆满
- 宁陕
陕西紫阳县8万劳务大军八方出击,经过多年奋斗,一批有“悟性”的务工人员,近年手捧物质和精神的双份收获,反哺地方经济,造福家乡人民。
尽“孝道”新途径
紫阳县高桥镇兰草村任宗田的儿女们,尝试着用扶持老人创业的方式诠释出新的“孝道”观。任宗田的大儿子任清海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运输公司,女儿进入一家外企的管理层。兄妹俩每年都要把数10万元“孝道钱”汇回家,并在汇款单中分别标明了创业资本和生活费用。任宗田索性把儿女们陆续寄回的“孝道钱”全部用于创业,他先是承包了集体的500亩荒山,按照专家的建议,在山上植下大红袍花椒、杜仲、玄参、板栗和成片的牧草,一举将昔日的茅草坡建成财源滚滚的“活银行”。
在治山有了起色后,任老汉又将山下的20亩旱坪地拿出来专门用于育苗,先后育出杜仲、刺槐等苗木200多万株,紧接着又与他人合股百万元建了一个机砖厂,与当地村民共同分享起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如今,任宗田与儿女们较着劲地比发展,幸福写在他脸上,做梦也乐呵。
做“善事”建路桥
紫阳县芭蕉乡鸡呜村打工者来明献儿时曾有一个梦想,希望在家门口的仁河上建座桥,好使放学的伙伴们不再“望到屋、走到哭”。长大后,他十年打工、十年聚财,攒下一笔钱后,便委托有28年党龄的老父亲来登武操持架桥工程。此举立即得到芭蕉 乡党委、政府和县交通、土管、移民、公路等部门的支持,工程得以顺利动工。到2002年底,一条长156米、宽1.6米,耗资14万多元的铁索桥像一条巨龙腾起,把波涛汹涌的仁河水踩到了谷底,三乡比邻的鸡鸣坡两岸,终于被普通农民的大手“拉”到了一起。
紫阳县境内的安西公路,往年下雨行路难,车陷泥潭打转转,如今铺成石子路,不轰油门照样走。做下这件便民工程的同样是位打工者,他叫赵德刚,回乡路上看到乡亲们被烂泥路所困的苦情,当即捐款3万元用于路面改造。赵老板慷慨解囊,众人拾柴相助,共得资金5 万来元,始建于1982年的8公里的土路,终于在去年秋季铺成石子路。
寻“机遇”招商来
如今,紫阳的劳务输出队伍中成长起一批招商志愿者,焕古镇东河村农民舒金华就是一个农民招商的典范。他在河南汝州打工期间,利用一次老板聚会的机会,把家乡硅石资源丰富的信息推介给有意寻找新的发财之道的老板们,引起了一位东北老板郑忠民的浓厚兴趣。随后,舒金华陪同老郑踏遍了焕古的山山水水,直到老郑把目光锁定在黄金垭,探明一条200米×8米的富矿带,终于签下投资500万元的矿业开发合同。现在,老郑的年产万吨硅石粉项目在焕古顺利开工,已打通了矿山路,建起了加工场,装上了较先进的提升转动式大型加工机械。
“活资本”受益长
谁也没有料想到,过去贫困得一个钱恨不得掰成两半儿花的六道河农民戴宗林等人,如今合股300万元,在位于原始丛林中的六道河猴子岩建起了一个500千瓦的水电站。这批创业者在外务工期间,个个腰缠万贯后,受到浙江景宁人倾力开发水电的启迪,将资金与家乡的水资源结合,把“死钱”转为“活资本”。他们通过产权置换累积资本,扩充股份壮实力,再与浙江两家水电公司合股3500万元,分别开发狮子岩和蛇嘴梁电站,与下游的许家河、关门石、葫芦井电站形成一个梯级开发的大阵势。六道河也因此成为集冷水鱼养殖和发电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河流。与六道河相邻的八道河源头———界岭乡,今年也有一批小老板投资家乡兴业,一个偏远的乡镇史无前例地出现12家私营经济。
紫阳县劳务经济一年创下3个亿的收入,快速“升值”的生产力资源和不断做大的“资本蛋糕”,将催生贫困的紫阳县迈上发展的快车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