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设计面积那么大,离集镇又远,我才不愿意往那搬呐!”紫阳县有一个镇在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之初,曾雄心勃勃在安置点规划单套面积高达200多平方米的板石别墅,准备发展乡村旅游,却因没有征求群众意见,位置距离集镇较远,房屋面积过大,导致没有一户群众愿意往里搬。
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以户定建,群众参与,坚决杜绝铺摊子”是紫阳县开出的药方。在随后的移民安置过程中该县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通过摸清底子建档案,821名镇干部与农户结成包组联户对子点对点做工作,所有安置小区从动员、选址、户型设计、建房定价、质量监管等方面全程让群众参与,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并按搬迁户规模安排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有效消除了房屋空置现象。
紫阳县委书记王晓江认为:要把握群众心理,顺应群众诉求,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穷人富人都能搬迁。”
该县自移民搬迁工作启动之时,就将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把避灾移民搬迁与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县委为此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在全县统一思想,以10万人进县城、10万人进集镇、10万人进中心村的“三个三分之一”进行布局。明确集中安置点必须与做大做强集镇相结合,突出城镇安置、上楼安置,避免二次搬迁。所有安置点均采用小高层建设,2012年底统计核算显示,该县搬迁安置房户均占地仅为0.16亩,远低于省定0.2亩标准。
安置小区房子相比城市商品房几乎就是“白菜价”,但一些搬迁群众还觉得贵,特别是那些特困户更是有想法没办法。紫阳为此陆续制定出台了《紫阳县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及质量管理办法》等一整套文件进行规范,实行限价审核、价格听证制度,在制定土地征收价格上限的前提下,从承建企业单位面积价格招投标到搬迁户代表与企业面对面协商价格,最终确定平方造价,全程有超过搬迁户2/3以上的代表、村组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镇政府及相关部门代表参加,保证了该县集中安置建设成本均控制在每平方米1100元以内,低于其他兄弟县市10%以上。县上还协调当地农村信用社将搬迁户贷款额度提升到5万元,还款期限延长至3年,就算没有任何积蓄的农户,也只需贷款不到3万元就可入住新房。同时多方筹措配套资金,并在较大安置点一、二层配建门面房,通过政府回购、市场化拍卖,累计筹集各类资金1亿多元,用于安置点幼儿园、超市、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居住在危险地带的“三无”户和特困户,通过建设避灾周转房和特困户保障房进行安置;将五保户全部集中安置到敬老院。截至今年5月,全县共建设避灾周转房300套,特困户保障房150套,21个镇都建有1所高标准敬老院。
为使已搬迁的稳得住、未搬迁的能持续下山,紫阳县坚持“产业同步,多点发力,让群众吃下定心丸”。通过“五个一批”的办法,即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消化一批,兴办各类企业吸收一批,积极发展服务业转化一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出一批,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解决就业增收问题。通过引导土地向大户和园区集中,紫阳配合集中安置配套布局现代农业园区10个,覆盖搬迁农户1000余户;规划建设的富硒生态食品、富硒中药材等富硒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区覆盖37个安置点3000余户搬迁户。结合当地茶叶产业需要大批劳力的实际,该县近两年有意识在搬迁安置点周边兴建密植茶园数万亩,将主导产业扩张升级与解决搬迁户就业增收有机结合。双桥镇引进茶叶龙头企业,在兰家坪和东河坝两个紧邻的安置区穿插新建2000多亩茶园,吸引周边400多搬迁户就地就业,仅靠茶叶采摘一项,一个农妇年收入就能挣到4000到8000元。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如今聚集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吸纳蒿坪镇双星安置小区300多农民就地变身职业工人。
通过这些组合措施,紫阳初步形成了“住在山下、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增收在园区,住在县内、增收在县外,住在小区、增收在小区”的增收致富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