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预计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107.91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农业收入32.04亿元,同比增长8.7%;牧业收入30.29亿元,同比增长10.7%;外出劳务收入36.18亿元,同比增长1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0元,同比增长15.7%。全面实现年度目标任务“双过半”,农业工作呈现“八大亮点”。
夏季粮油再获丰收。今年粮食生产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思路,积极发展富硒粮油作为转变全市粮油生产方式的新举措,采取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积极推广免耕栽培、测土配肥等增产实用技术,克服去冬今春“三季连旱”和低温冻害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实现了夏季粮油生产连续十年增的目标。夏季粮食总产29万吨,较上年增长0.34%;油菜籽总产11.26万吨,较上年增长7.12%。
畜牧生产同比普增。今年来,在遭遇市场波动、H7N9禽流感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坚定信心不放松,不动摇,一手抓生猪产业联盟模式推进,一手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产业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工新建万头场8个、新建千头场20个,完善已建千头场78个;生猪产业联盟新增25个,阳晨生猪产业联盟户已达到69个。预计上半年全市生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94.4万头、25.4万头、129.9万只、1495万羽,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1%、6.5%、4.9%、5.1%。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145.5万头、2.23万头、42.9万只和459.3万羽,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8.9%、5.1%、7.2%、3.1%。肉类总产13.1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5.3%。
园区建设深入实施。今年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百园建设上水平、千元增收提速度”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拓展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功能效益为核心,在全面推进已规划的254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55个精品园区功能拓展和效益提升。上半年,财政投入园区建设资金3123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14亿元,信贷资金7.18亿元。当前55个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已完成投资10.93亿元,实现产值10.83亿元。
设施蔬菜有力推进。全市设施蔬菜建设按照园区化的发展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和建设进度,严格建设标准,合理安排种植茬口,提升经营效益。上半年,全市共流转设施蔬菜大棚建设用地13960亩,已建大棚7480亩,在建3760亩,建设面积占全年总任务的56.2%。
富硒产品研发加速进行。紧紧依托中国农科院技术优势,聚合全市科研力量,从项目争取、建设选址、产品研发等方面入手,加速推进富硒产品研发。围绕富硒粮油、富硒畜产、富硒蔬菜(果)、富硒茶饮、富硒水产、富硒山珍等特色产业,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七名担任岗位首席专家,对接龙头企业,合力研发富硒产品。在紫阳蒿坪双安镇种植大蒜3000亩,制定了相应富硒蔬菜(果)标准4个;在恒口养殖甲鱼50亩,进行富硒水产品研发。目前富硒产品研发及标准制定等工作进展良好。
职业农民培育扎实有效。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大胆创新培育工作体制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着力实施“三大工程”,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培训、指导、扶持,培育职业农民。 目前,全市已落实专兼职职业农民培训教师247人,建教育培训实训基地12个,围绕生猪、蔬菜、茶叶、渔业等专业开班19个班次。
山林经济示范创建有力。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开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示范点创建。全市围绕魔芋、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共落实林下种植业示范点10个。其中林下魔芋种植示范点5个,面积达1450亩,食用菌示范点4个,预计生产规模达920万袋,林下中药材示范点1个,种植白芨100亩。共落实林下养殖示范点20个。其中林下养鸡示范点14个,养羊示范点6个,投入建设资金610万元。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重点培育的50个年销售收入800万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月销售收入平均达到680万元,带动农户16.5万户。同时又组织7家市级龙头企业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0个,提前半年完成全年800个目标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