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汉阴县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扣“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加快小康进程”这一目标,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城镇靓县”战略,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实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汉阴县将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县域经济总量逐步增大,产业结构趋向合理。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2亿元,增长11.1%,“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9.4%,五年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分别为6.6%、8.2%、10.2%、10.9%、11.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51:19:30调整为2005年的38:23:39。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十五”期间,汉阴县立足县情,准确定位,科学决策,果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优质粮油、精品蔬菜、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初现生机。油菜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水稻全部实现优质化种植。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944吨,比2000年增长18.4%。油菜籽产量达到15352吨,是2000年2.1倍。蔬菜产量为95669吨,是2000年4.5倍。生猪产业发展迅猛,2005年饲养量达到33万头,其中出栏17万头。生猪产值达1.12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1%。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7.2亿元,年均增幅高达16.4%,是“九五”期间的2.99倍。县境内安石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极大的改善了汉阴出行条件。全县通车里程1240公里。农村电网改造、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固定电话稳定增加,移动通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汉阴与外界信息日趋畅通。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十五”期间,建成了北城街、河提路、凤凰广场、东城街改造等重点工程,并在月河川道境内段建成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集防汛、娱乐、观赏于一体的橡胶坝人工湖;在县城北岗同步推进千亩龙岗园林工程等一批城区重点工程,使县城面貌得到有效改观,提升了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利家购物广场、民威商厦、南方商场、金鑫大酒店、新华宾馆等一批大型商贸餐饮企业在相继在汉阴开业,拓展了城乡就业空间,增加了物流和人气。城镇人口2005年已扩大到3万人,县城规划面积达7.5平方公里,为“十一五”重点加快县城建设奠定了基础。
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工代赈、扶贫重点村建设、国际计划项目等扶贫资金投入,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城市社会保障救助面不断扩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1839元,比2000年增长5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5年达到6593元。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0549元,比2000年增长6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到3.3亿元,是2000年的2.1倍。
各项社会事业呈现新气象。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两基”攻坚达标,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顺利通过省级验收。2005年高中招生人数达1439人,是2000年的2.3倍。高考本科上线人数318人,是2000年4.4倍。城乡医疗防疫水平不断提高,县疾病防控中心楼建成,突发性卫生事件医疗救治急体系基本健全。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人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虽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处在发展阶段,产业带动效应尚未全面发挥,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二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基础设施条件仍然比较落后,投资严重短缺,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在较长时期将困扰着我县经济发展;四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小,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稳定工作难度增加;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债务风险压力较大,财源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