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宣传抓氛围,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一是舆论宣传造声势。县有线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开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栏目,《紫阳信息》每周推出“三农”专版,紫阳党建网站设置新农村建设专题内容。各乡镇则采取板报、墙报、简报、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意义。二是学习身边典型。重点宣传身边党员的优秀事迹,通过评选“十大惠民好书记”,编印《紫阳先锋》和《新农村建设的简明读本》,用身边的人与事教育身边的人。三是宣讲服务进基层。县级党员领导干部纷纷赴各自联系点上党课,宣讲形势送政策。同时,结合“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意义,宣传覆盖到各行政村、社区。
二、突出培训抓素质,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基础。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村干部经常受教育的学习机制、选拔任用激励机制、管理监督机制等,强化理论学习,抓好岗位实务培训,提高村干部业务素质和管理村务的能力,对工作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村干部进行政治激励,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是加强县内农村劳动力转岗转业培训工作。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农民转岗就业培训班等,为被征地农民、双下岗家庭、残疾人家庭提供就业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以茶叶、蚕桑、畜禽蛋等主导产业作为培训题目,抽调农业、畜牧、林业等单位的技术骨干,组成科技服务组指导生产,把他们逐步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能手。
三、突出地域优势抓经济,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结合各乡镇的不同的地域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以支持农业产业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和谐农村建设入手,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是进一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企业自身良性发展,形成“一头挑两肩”格局,即一肩挑着农户,一肩挑着市场。另一方面是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做好农民的转产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茶山旅游观光渡假区、真人宫、紫阳老街等旅游景点的建设,做好周边农民的服务业培训工作,发展以瀛湖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四、完善基础抓保障,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施基础。一是抓紧通村公路建设,两内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建设通村公路100条,基本解决偏远农村出行难问题。二是抓紧村级办公场所建设。通过捆绑责任、公开招标、全程质量监督、进度表月报等方式,把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打造成村里的“民主工程”和“阳光工程”。三是抓紧村级环境整治。加快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农村二次改水、道路硬化、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公厕、建造农村沼气池和垃圾中转站等建设,创造饮水卫生、用电方便、交通便捷、信息灵敏的生活、生产环境。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