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林业总局等部委有关人员会同省上有关厅局来汉滨区调研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专题。
汉滨区的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截止2005年,全区共完成工程造林43.2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3.47万亩,荒山造林19.8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余万亩。工程质量达到了国家质量标准,1999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共5年度的退耕还林工程通过省市级的检查验收。工程主要分布在“一江五河”(即汉江、月河、恒河、付家河、五羊河、黄洋河),涉及到全区44个乡镇办事处、576个村、9.75万户、32.4万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效益日趋显现。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环境。退耕还林五年共完成造林43.29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1个百分点;蓄水量增加,水土流失危害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减少。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实施后,共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1.94亿元,退耕户户均享受国家补助1993元,人均享受国家补助599元。同时农民还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拓宽了增收渠道。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各乡镇围绕各地实际,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发展桑、茶等优势产业。全区发展桑园8.12万亩,发种量由7万张增加到12.5万张。种植板栗5.9万亩。同时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极大地促进了全区养殖业的发展。
调研组一行在深入恒口镇安全村、窑沟村;富强乡四方堰村;关庙镇陈坑村等十余家农户后,对退耕后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是退耕后全区粮食生产整体基本不受影响。退耕还林后,通过修田造地,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等,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7.9万吨,农业人口人均375公斤,全区整体粮食产量基本未受到退耕还林影响。二是部分退耕户基本口粮不足。全区约有20%退耕户人均粮食不足350公斤,缺1至4个月的粮食。三是部分退耕户阶段性缺粮。部分家庭成员有人外出务工,减少口粮开支,现阶段基本满足在家成员口粮需要,当务工人员返乡回家后出现段性缺粮。四是部分退耕户结构性缺粮。30%左右退耕户人均粮食在350公斤以上,基本满足口粮需要,但由于经济收入较好,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前作为主粮的红薯、玉米等杂粮,现在大部分作为饲料,造成了这些退耕户小麦、水稻等主粮短缺。
调研组同志针对存在的问题将形成文字材料,专题报告国务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