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劳务输出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通过80年代的探索、90年代的发展和新世纪的壮大,劳务输出已成为解决本市农村富余人员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近5年,全市累计劳务输出93.8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36亿元。统计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额的60%来自外出务工。2005年,劳务输出工作又有新的发展,劳务输出规模达到45.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7.2万人,组织培训11.6万人,实现经济收入18亿元。劳务输出规模和经济收入创历史新高。
积极发挥政府在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促输出,是取得辉煌战绩的关键。
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是富民强市之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年初的全委(扩大)会、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对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要求,在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又以责任书的形式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并要求各县区将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到乡镇政府及基层劳动保障所站,责任到个人。各县区则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产业,凡批量劳务输出前,党委、政府领导都亲临送行,动员鼓励。市、县劳务输出联席会议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研究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县财政部门积极筹集配套资金加大对劳务输出工作的投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农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联合办学,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提高有组织输出的比例;扶贫办与安康技术学院等技工院校共同组织生源,严把培训质量,探索出先培训、后输出,抓技能提高促扶贫脱困的扶贫新路子。
其中,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市政府去年3月专门召开了全市劳务输出表彰会议,同时套开了劳务输出交流洽谈会、外出务工能人座谈会。现场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发放奖金8.7万元。并首次为县区逐级推荐的17名外出务工“创业带头人”颁发了证书。
发挥政府在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体现在具体措施上,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2004年底,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抓住春节返乡高峰季节,各县区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外出返乡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走访,随后,积极开展各项服务。一是送政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筹集10万余元,组织编印了《劳动者维权手册》、《劳动者务工指南》、《安康市劳动力市场宣传图册》计8万余册。各县区也积极组织编印各类宣传资料30余万册,深入到车站、码头等劳务输出人员出行道口发放。二是送信息。将有关企业、单位用工信息在车站、码头上张贴宣传,走村入户,送信息上门;三是送服务。“春节”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到火车站、汽车站开展服务,有的县区为外出务工人员统一预定车票,现场咨询,采取各项措施,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各项免费服务。
2005年花力气最大的工作是夯实基础的工作。在各行政村落实了2-3名劳务输出联络员,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组织网络体系。实行了一人一卡制度,建立了以村为单元的劳务输出信息传递投送信息网络。在基地建设上,充分发挥全市20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和68个街道社区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增强服务功能。市县区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共筹集资金300余万元,为基层所、站配备了电脑、传真机和打印机,基层所、站配备率已达75%以上。在全市原有20多个劳务输出办事机构的基础上,2005年市县区新设劳务输出办事机构9个,市上新批准设立民办职介机构4家,并引进总部设在南京,注册资本达5000万元的中国南京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公司,在安康设立职业介绍机构。在西安市委、市政府和安康市委、市政府的倡议下,西安、安康两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功进行了互访,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设立了劳务办事处。县区劳动保障局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驻北京、昆山、东莞、珠海4个劳务办事处签订了4万人的输出协议,形成了辐射东南沿海、连接西北的务工基地和信息平台。
增加有组织输出是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一方面,政府部门主动介入,鼓励外出务工能人大户带动输出。另一方面,劳动保障部门的公共职介机构、培训机构和各类民办机构积极与用工量大的城市、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输出协作关系,在乡镇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的组织推动下,全市有组织输出比例由2004年的12.3%到今年的38.2%。同时,逐步推行劳务派遣新型用工方式。2005年,市技人劳务派遣公司与远在榆林市的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签订了派遣合作协议,先后以劳务派遣方式组织输送了300名农民工在异地实现就业,人均工资1000元以上。目前,已有5个县区劳务派遣业务正式启动,为提高有组织劳务输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发挥政府在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必须整合资源,强化培训。
加大技能培训,不仅可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务工人员素质。还可以大大增加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农业、扶贫、教育部门积极配合,经过不断整合培训资源,初步建立起以市为中心、县区为骨干、乡镇所(站)为基础、民办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了乡镇所站抓生源,市县按需求组织培训,企业直接到培训机构选人的培训就业工作机制。2005年,共培训各类人员8500人。去年年初,广东等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尤其是技能人才十分紧缺。大量企业招人由委托当地职介机构转为到培训机构直接选人。我市培训机构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与待遇高、环境好的企业如深圳TCL和创维集团、广东永旭集团联系,签订了20余份6000余人的用工协议。按照协议全部培训并实现有组织输出。
劳务输出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通过强化培训、打造品牌,发挥劳务基地的职能作用,2006年,我市劳务输出工作必将再放异彩、铸就更大的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