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以双创之力 建生态文明之城

    我市以双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作者:邹秉融 时间:2013-10-30 16:20 来源:市双创办【字体:

      从神河源大草甸到瀛湖风景区,从千家坪森林公园到秦岭的天然林保护区……走进安康,每一处都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山环水绕、河城交融、绿树红花、蓝天白云”的景观风貌吸引着人的眼球,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安康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安康山水禀赋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备受关注。近年来,经过科学发展观实践教育,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陕南循环发展战略定位以后,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和继承过去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任务之后,提出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这一发展思路。 
      2008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顺应民意,站在安康突破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深入扎实开展“双创”的决定。五年来,双创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关注度最高、参与面最广的一项全局性工作,不仅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成为推动安康突破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植树补绿,构筑百姓宜居生活环境

      市委、市政府把双创工作作为加快循环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树立“双创总揽、民生城建”理念,紧扣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目标,坚持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作为双创的基础工程,高起点规划、多渠道投入、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人文宜居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一年种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要求,突出秦巴山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川道和汉江两岸景观化,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汉江绿化等重点工程,形成全民植树造林常态化机制。
      围绕“突出核心、重心北移、西进东延、提升江南”的总体战略,按照一江两岸、山水环绕、桥道贯通、组团相连的城市结构,以城市十大标志性工程为有力抓手,建设一江两岸,开发江北新区,提升江南老城。把绿地规划作为第一要素,确定了“一带、一环、两心、两轴、三河、多廊”的城市绿化结构,着力推动以公共绿地为基础、一江两岸为主轴、道路绿化为骨架、围城绿林为主体、庭院绿化为补充的立体式绿化格局。2008年以来,中心城市园林绿化投资超过5亿元,特别是去年市本级投入绿化资金达1.7亿元。市区112个部门帮扶造林3.2万亩,沿江绿化植树15万亩,千里绿色长廊工程植树造林9.43万亩,绿化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和城镇入口处186公里。绿色成为城市的主色调,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39%和9.3平方米,初步形成“大绿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城交融”的景象。
      目前安康中心城市已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经通过国家爱卫办专家组暗访,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迎来专家实地考查。安康还先后被评为“陕西最美的绿色园林城市”,被全国绿化委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在实现省级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全覆盖的同时,全市各县正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全市相继涌现出了272个省市级园林城镇、生态示范村、园林式单位及居住区,创建成果惠及到了城乡各地和千家万户。

    河畅水清,打造岸绿景美休闲空间

      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华北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和陕西省关中、陕北地区应对水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支撑地。
      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一江清水不可复制,万重青山难以再造。为确保汉江水质安全,根治汉江水患,解决全市100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安澜、生态、发展、宜居主题,启动实施投资108亿元的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水生态与水资源保护、水景观和生态景观、沿江绿化、生态治理、防洪保安等工程建设,打造堤固洪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新汉江。
      在市双创指挥部的协调组织下,近年来累计投入中心城市建设资金近40亿元,撬动实施各类城建项目280多个。投资1.4亿元建成江北和江南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76%。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投用,累计建成21座环卫工人休息室、16座室内垃圾收集站、3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97座公厕。投资37亿元新建道路16条,投资1.5亿元建成羊皮沟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1%。城市供水工程管网铺设136公里,自来水用水普及率92%,水质合格率100%。目前已投资18亿元建成投运20个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安康中心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16万吨、生活垃圾日处理1366吨、处理率90%,规划建设的18个集镇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启动实施,大力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县城和工业集中区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全市已建成农村卫生厕所20.6万户,累计完成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52472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44.01%。

    节能减排,奉献清新空气自由呼吸

      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康独特的生态优势,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确立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总体布局和发展路径。
      环境要优美,首先是要整洁。市双创办坚持把环境整治作为双创工作的重要手段,扎实推进16项专项整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门前四包责任落实,城市道路、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实现全天候清扫保洁,对140条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整治,建成14条六小行业示范街和10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巷。规范设置7400块门店牌匾。把1723个单位卫生工作纳入32个社区统一管理,35个文明单位帮扶社区卫生创建。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成了19个简易垃圾填埋场、350个景观式垃圾屋。据市统计局调查,99.6%的被调查者认为市容市貌状况得到改善,对市容市貌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达97.8%。
      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决定和制度,增加生态指标、资源指标责任考核权重,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突出节能减排降耗“硬任务、硬指标”的落实,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减量化。全市实施19个重点节能减排降耗重点工程、10户企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成40个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和新型沼气11万口,淘汰3400辆黄标车;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100%,对12处汉江断面水质和16个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全线监控,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环保专项行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汉江及其支流水质持续稳定,城市空气优良天数360天以上。
      我市以双创促经济,在以双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动力增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水、森林、大气、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省第一,取得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明显成效。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和谐宜居的美丽新安康的辉煌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杨雯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