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药品安全关乎百姓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追逐的焦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食品安全监管靠法律、制度,更靠人。将有限的编制资源投入到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上来,是体制和机制建设。安康严格落实中省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政策,在全市基本建立了“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安全集中统一的监管防线。
高层设计,基层着眼,下活全市改革一盘棋
省上改革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作出批示和指示,市长徐启方在调研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时要求:“要切实把食品药品安全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强化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为此,市上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安利、副市长巨拴科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部分县区对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见和讨论完善。市编委办作为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设计者,从6月份开始,深入到工商、质监、食药、粮食、商贸、农业、卫生及县区、基层镇办就体制改革展开调研,全面梳理各部门职能、机构、人员编制,超前研判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方案起草过程中,反复沟通交换意见,分析研究后对方案数易其稿,拟订了《改革完善市县镇(办)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实施意见》和《市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有关部门职能及机构编制调整方案》。9月下旬,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食品安全体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市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职责、分解任务、倒排时限,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上下一盘棋。
整合职能职责,监管局面由“九龙治水”到“多头归一”
“七个部门管不了一根豆芽菜”,这是老百姓对近年来“毒豆芽”事件中政府多头监管的形象比喻,同时也是当时监管环节涉及部门多,执法主体多,食品药品监管“九龙治水”,导致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监管部门间跨环节食品案件查处联动性差、效率较低,监管扯皮的缩影。
“本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前提和核心,就是理顺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减少监管环节,转变政府职能,使权责归于统一。”市编委委员、编委办主任范先进精确概括了这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通过改革,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粮食机构承担的成品粮油检测和市场监管职责划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加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为本级政府工作部门,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同时承担本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体制改革后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按照精干高效原则,综合设置内设机构,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量的同时,将监管资源向基层和执法一线倾斜。
在划分职责边界上,将商务部门承担的牲畜屠宰管理职能划转同级农业部门。市县区农业部门根据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完善和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加强监管力量;镇办依托和发挥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力量,赋予其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责,确保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区公安机关明确食品药品违法犯罪侦查机构,落实专门警力,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
为避免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管权责交叉,明晰市、县区职责关系,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原则,强化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管的主体责任。建立以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基础的日常监管机制,加强对辖区内管理对象的监督管理,开展本级食品药品行政审批、依法开展日常执法监管和稽查工作等,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市级对县区扩权,加强市对县级简政放权力度,形成市级管决策、县区镇(办)管执行和过程的监督管理模式,确保监管不留“盲区”,形成统一协调、有序高效全程无缝监管的工作格局。
整合机构编制,监管力量从“各自为战”到“五指成拳”
我市总人口303万,全市持证餐饮单位7648家,药械生产企业12家、经营企业631家、使用单位2658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家、经营户218家,化妆品生产企业1家、经营户195家。食品药品监管点多、线长、面广、基础弱、隐患多,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岗人员仅220人,监管力量与工作任务反差较大,特别是本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任务归口,即将接管的食品生产企业235家,食品加工小作坊617家,食品经营户21678家,面临的工作压力更大。
此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市县镇三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加强,但受中省编制“只减不增”的政策红线限制,上级没有下达新的编制,面对这种供需矛盾,市、县区编制部门按照精简效能、盘活资源的原则,在编制调剂上,把贯彻改革精神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实际监管需要与最大限度保障相结合。在编制总量不增的前提下,除随职能划转编制外,通过层级内调剂部分职能减少、任务不饱满部门的编制充实到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为监管工作提供坚强力量支撑和保障。这次改革,市本级共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剂增加编制22名,各县区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共调剂编制147名。
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分散、技术落后一直影响着检验检测效能发挥和专业机构权威,在此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市、县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技术设备实现了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通过整合,市、县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基层派出机构涉及食品安全的监管执法机构、人员编制和相关经费划入同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县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执法机构、人员编制以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编制及相关经费划入同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原商务部门承担牲畜屠宰管理职能的机构、人员编制、装备及相关经费划入同级农业部门。同时,市、县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装备资源整合后,统一组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依法开展食品药品检验检测。
健全基层网络,监管链条由“局部断层”到“沉底盖边”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尽快完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众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迫在眉睫。为此,市编委办在此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中,健全基层监管机构、充实监管力量,全市各镇办均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每个所按镇办人口数量万分之三标准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与此同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延伸到村组,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食品药品协管员,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其待遇纳入县区财政预算。
在此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各县区共为镇办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调剂编制576名,县区、镇办两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编制占全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编制总额的90.18%。通过健全基层食品监管机构,保障基层执法监管力量,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链条。
随着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监管措施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