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中央编委主任李克强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地方机构改革要着力搞好“控、调、改”。
控,就是严控机构编制总量;调,就是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改,即在改革中挖掘机构编制潜力。
近年来,全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紧扣循环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在优化机构编制资源方面做文章,深入推进控、调、改,逐步实现了机构编制总量调控的科学化、管理行为的规范化、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控制总量守底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新一届中央政府要求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中、省三令五申控制总量、违规必究。
面对机构编制铁规钢纪,全市机构编制部门以法制化建设为抓手,宣传政策法规,严格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检查,坚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底线。
强化“编制是法”的紧要意识。将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列入各级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计划,发放学习资料150余套、宣传单1200余份,分层动员组织干部学习和测试,在新闻媒体刊发机构编制纪律规定,开通机构编制网站,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把好“审批在先”的准入关口。规范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与市纪委、监察局重申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坚持“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空编单位按需进人”的原则,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计划管理,由编制人事联席会议研究用编事项,严防超编进人、违规进人行为,有效改善人员结构。
建立“纵横交错”的督查体系。市县镇(办)三级覆盖机构编制实名制网络,做到一编一岗、一人一卡,严格执行实名制季报制度,实现编制本、实名制、控编通知单编制数据三统一;认真受理“12310”监督举报电话和来信来访,开展机构编制工作联合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行为,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
调整结构保重点
随着安康列为国家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如何把稀缺的执政资源统筹好、调剂好,成为编制部门的第一要务。
围绕“生态美、城乡美、和谐美、产业强、百姓富、保障好”调整机构编制结构,将机构编制资源向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重要领域倾斜和加强。
关注民生问题,核定了全市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和镇办卫生院编制,健全了医疗废物处置、儿童医疗、社区卫生、五保供养、农村养老保险等服务保障机构,充实了救济救助、环境保护、灾害防治、扶贫搬迁、保障性住房、教育体育等方面机构编制,促进了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着眼基层维稳,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司法和法庭机构建设,恢复了社情复杂的基层派出所,试点基层交警队和派出所“队所合一”实现一警多能,强化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网络监测、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信访接待职责,进一步夯实了维稳基础。
立足经济建设,支持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管委会、瀛湖生态旅游区管理体制创新,推进了县区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理顺了中心城市国土管理体制,组建了南水北调、防洪保安、防灾减灾、机场建设等重点项目管理机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改革助力提效益
机构编制仅仅满足于“管住”是不够的,更高的要求是“管好”。衡量“管好”的标准,就是要让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在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只减不增的背景下,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内部挖潜,让机构编制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工作效能,减轻财政负担。
抢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遇,通过撤并整合、转企改制、编制置换等方式,全市整合、撤销、精简事业机构795个,重新规范了1450个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经费形式、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增强了事业单位服务功能。
借助政府机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工商质监和盐务管理体制调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等重大契机,对机构“瘦身”、编制“挤水”,通过下划、上收、调减、剥离,共收回事业编制174名,剥离机关混用事业编制310名。同时,引导县区和部门向改革要机构、要编制,凡需调整机构编制,内部“动刀”、增减平衡。
近期,中央编委要求各级全面清理核查机构编制,提出近五年减编计划。对此,市编委办主任范先进倍感压力:“机构编制属于顶层设计,机构如何设置,编制配置多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以经济社会需要为准则,体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是近年来全市在机构编制资源优化上坚持不懈地抓控制、抓调整、抓改革,实现了“管紧”与“管好”的双赢,在民生保障、社会维稳和经济发展领域充当了“保障员”角色,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和美好安康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