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我市五项举措强力推进避灾扶贫搬迁工作上水平

    作者:刘年喜 时间:2014-03-06 08:49 来源:市扶贫局 字号: 打印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市夯实五项举措,全面提升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水平。
      规划引领把关口。坚持把规划作为提升搬迁工作水平的关键,按照市政府提速度、强管理、重配套和“进城入镇上楼,跨区域进社区,压点提质上水平”的要求,将避灾扶贫搬迁与产业园区、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重点镇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提升社区布局规划。严把规划审查关口,坚持县级统筹、统规统建、进城入镇、新型社区和危居安置为主的原则,控制小点安置和分散安置,坚决避免因规划不当造成新的吊庄户、危居房、空壳村和二次搬迁。全市2014年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小区229个,比2013年减少62个,预计可集中安置20541户76830人,集中安置率达90%以上。
      加快建设抓进度。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开工、早完成的要求,市政府于2013年10月就将2014年2.2万户8.8万人搬迁安置任务逐级分解到县区、到镇办、到社区。为加快建设进度,市政府于2014年1月举行了500户以上的搬迁社区集中开工仪式,2月又召开了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现场会,对全年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按照三年对象一次确定、分年轮候的方式,提前确定搬迁对象,做到当年计划在上年10月底前下达,当年建设的社区在上一年12月底完成土地、立项、设计等前期工作。当年3月底前全面开工,年底前达到主体竣工,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产业配套促增收。为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市政府制定了《一区一策、一户一法增收致富方案》,逐安置社区配套规划产业、逐户制定增收措施。对家庭无就业、无劳动力的移民户,纳入社会保障,给予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缺乏劳动技能的,大力开展移民户创业就业培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转移就业增收。进一步完善土地、山林流转平台、规划产业,兴办企业,建设农业园区,发展山林经济和涉水产业。积极推广白河县“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仓上”模式,宁陕县“搬迁群众进社区,依托旅游促增收”的“皇冠”模式,紫阳县“规模经营兴产业,农民就地变工人”的“双安”模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多渠道增加收入。
      重点难点求突破。一是大力推进跨区域安置,在高新区和恒口示范区各建设一个可安置10000人以上的市级跨区域集中安置社区,面向全市吸纳有条件的群众搬迁入住。鼓励县区之间、镇办之间的跨区域安置,引导搬迁群众进城入镇安置。二是主攻危居贫困群众搬迁安置。通过单列计划、单项考核以及增加危居户建房补助、提供贴息贷款、落实干部帮扶等办法,优先搬迁危居贫困群众,扎实推进均衡搬迁。三是把避灾扶贫搬迁与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结合起来,统筹推进。
      规范管理上水平。一是加强对象管理,进一步严格程序,将真正符合条件的群众全部纳入搬迁范围,并按照一定三年,分年轮候的方式提早确定搬迁对象。二是夯实基础工作,强化项目备案、信息化管理和地灾、洪灾评估等基础性工作,确保全面达标。三是认真执行政策,严格控制用地和房屋面积,节约集约用地。四是强化资金管理,及时预算配套资金,按时验收足额兑现到户。五是创新社区管理,在总结推广白河、平利“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保障搬迁群众对原有土地、林地、房屋等财产的权益以及在新安置社区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权力。通过努力,确保2012年度3.1万户搬迁群众全部迁入新居;2013年2.2万户搬迁任务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完成2014年2.2万户建房主体工程,集中安置率达到85%以上,避灾户、危困户、特困户搬迁分别达到总搬迁任务30%、20%、10%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dmin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