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一号文件”催动“一号行动”——宁陕县全力促农民增收纪实

    作者:刘 云 周安平 王 鹏 时间:2004-06-01 15:32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初夏时节的宁陕,已是绿意盎然,中央一号文件犹如一场及时雨播散在这片曾连续两度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土地上,财产损失惨重的人民更是久旱逢甘霖,滋润在群众的心田。县长陈明在年初全县抓落实干部大会上响亮地指出,连续两年大灾的宁陕不喊大口号,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宁陕干部的天职,全面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奋力为之的“天字一号行动”。半年来,宁陕政府、部门、群众团结奋进,全县上下共谋增收,城乡处处呈现出抓落实、促发展的喜人局面。宁陕大地一扫重灾之后的萧条,发展的生机重现秀美的山山水水。

    政府行动:拓宽增收渠道

    宁陕县委、县政府针对连续两年大灾、农民增收趋缓的实际,确定以宣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增加农民收入为一切工作的联动点,千方百计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确保今年农民人均增收120元以上。
    让板栗树变成“摇钱树”。宁陕拥有20多万亩板栗园,农民人均占有面积达4.7亩,过去由于科学管护差,经济效益较低。开春伊始,县就安排7万元给乡镇统一配备1100多套施肥、防虫和剪技器械,在各基地乡镇举办丰产园管理培训16场次,参训群众近1万多人次。县乡村各级领导实行抓点示范,使全县板栗丰产管理面积超过10万亩,占到现有栗园面积近一半。目前又在进行二期防虫施肥管理。入夏以来,山山岭岭连片的栗园长势喜人,据林业部门检查,挂果质量明显好于往年,科管增效作用已经变为现实。筒车湾镇板栗大户张立友今年管园200亩,他保守估计收入可达10万元,是去年的一倍多。全县今年板栗产业可为农民增收250元以上。
    让香菇成为“香饽饽”。以城关、汤坪、旬阳坝、太山庙、今年管园200亩,广货街、龙王六个乡镇为基地的袋料食用菌生产,今年大力推广石沟地栽高效生产模式,普及优质、低耗、高效生产工艺,县上完善了《资源培植管理办法》,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动全县食用菌生产从“袋料”到“代料”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格局。止四月底,全县食用菌发展到400万袋,农民已实现销售收入过千万元。城关镇青龙村在一号文件的鼓舞下,全村207户家家发展袋料,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业村,目前村上共生产91万袋,仅此项产业人均纯收将达到1200元。
    让猪苓“香飘万里”。猪苓是宁陕独特的强势产业,市场前景一直走俏。奋力打造“全国猪苓之乡”成为宁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农增收的一大亮点。县上出台了《宁陕药材基地县建设实施方案》,在高山区利用广阔的林地,大力发展猪苓半野生栽培,在去年发展10万窝的基础上,今年又落实种植面积15万窝。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签订协议,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宁陕县中草药猪苓种植试验示范基地,联手发展猪苓规范化种植及其技术推广,打造宁陕药材强势产业。江口镇冷水沟村根据猪苓高山林地生长地习性,从2001年开始发展猪苓人工栽植,经试验获得成功,2002年全村投资80余万元,发展猪苓2万窝,其中1000窝以上的大户达13户,建成了猪苓人工栽培专业村,今年规模又扩大了一倍;宁陕有名的“天麻之乡”丰富乡,在稳定发展6万窝天麻的基础上,组织群众利用熟练的天麻无性繁殖技术基础研究猪苓无性繁殖技术,天麻大户魏天基试用猪苓无性繁殖技术发展猪苓20余窝,获得成功,为该乡农民增收寻求到新的增收门路。
      让农民“赶着牛羊奔小康”。西汉高速公路以及县城连接线的全面开工建设,大量的施工队伍相继进入宁陕,为宁陕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销售市场,该县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快速增收“刀下见菜”的当家项目。实行稳猪、增牛羊、开发特种养殖、大力发展土鸡养殖的畜牧发展方式,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牛、羊分别达到7000头和2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0%;西汉路沿线村,积极开展人均饲养10只土鸡行动,增收200元以上,全县今年家禽饲养可望达到50万只。
    让高山菜“俏销市场”。充分利用省级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品牌,让高山无公害蔬菜俏销市场,促农增收的新兴产业来抓,是宁陕贯彻一号文件的新举措。该县采取内引外联,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与西汉高速路建设工地建立良好的销售合作关系,搞好内销;一方面通过政府、蔬菜协会和能人大户与西安大的蔬菜公司、批发市场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实现外销;目前,旬阳坝镇已与陕西鑫盛世纪农业责任有限公司签订了蔬菜销售合同,同时与西安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也建立了销售关系。有了良好的销售网络,农民的心里踏实了,种菜的积极性上来了,自3月份在旬阳坝镇召开现场培训会后,各地积极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高山蔬菜,目前全县已种植豆瓜果叶类蔬菜1万亩,年内种植可达1.5万亩。旬阳坝镇发展高山菜1000亩,人均达到一亩,全部实现了订单生产。
    让富余劳力变成“工薪阶层”。实行定单式输出是宁陕县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劳务输出过程中的一大巧招。县职业介绍所派出工作人员奔赴北京、江苏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用工单位签定意向协议,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智能型收入水平,然后再定向输出,据跟踪服务显示,在外务工人员岗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都较往年大为提高。在开辟省外务工岗位的同时,该县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协调联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现在宁陕已经形成了“用工岗位联系、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跟踪服务”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正着力实现服务网络建设、和技能培训两大突破。以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和职业介绍所为龙头,构建劳务输出平台;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村组设立劳务输出联络员;在广东、西安等劳务输出集中地设立服务工作站。截至目前,全县已输出人员过万人,有组织的输出6000多人,全年可挣回纯收入过3000万元。
           
    部门行动:优化增收环境

    “中央多给、少取、放活的政策让全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大伙是家家忙种田、人人忙务菇,群众心里亮堂堂!” 这是城关镇青龙村菇农朱全顺在中央一号文件宣讲会后说的出的心里话。
    为让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县上及时下发通知和学习方案,统一购回1060份学习材料、印发1.8万份政策简介,召开各种形式的坐谈会、院落会,送政策到千家万户,帮助群众选项目、解难题。实行干部包帮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主要抓好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面上平衡发展;部门包村,按全县产业总体布局,帮助村上抓好一项产业,从县级部门抽调100名干部到村任职,在每个村重点扶持5个种养加大户,帮助2个贫困当年通过发展产业增收2000元以上。
    30多位县领导带头宣讲政策,带头落实发展项目。县长陈明在二月份金川镇的板栗丰产管理现场会上,把一号文件精神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指出了扶持的方向,改进的措施,集中深入到各乡镇,督促检查工作落实;县人大吴永荣主任在太山庙乡进村入户,宣讲精神,帮助群众发展药果项目,协调资金投入新村建设。县政协主席朱明生,组织委员紧扣果菌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把一号文件与群众生产融会贯通,在宣讲中找问题,在调研中出高参,形成抓贯彻落实的合力。
    部门在抓落实的进程中,以改服务方式,面向群众为突破。组织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站、支部活动室阵地进行集中宣讲。农业局把政策和农机籽种一同送到田间地头。林业部门把林园管理技术和修剪工具通过现场培训的方式,送到群众手中。科技局把科技下乡变为科技在乡,形成上下连通的培训服务体系。财政、金融筹资500万元扶持50亩以上的板栗大户搞好丰产园管理,县信用社、农行今年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形式县计生局在旬阳坝联村中安排5000元计划生育“三结合”主导产业建设发展资金,用于扶持高山无公害蔬菜建设,财政部门实行全额贴息支持农民发展蔬菜。在宁陕开展“两联一包”的省农发行也积极深入到挂包的金川镇黄金村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活动,并为该村解决了4万余元的板栗丰产管理工具,帮助该村实施板栗丰产园管理。
    经过为期三天培训的县直机关119名干部已奔赴各村任职上班。他们在村服务不扰民,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为村上发展农村经济出谋划策,发展绿色种养、大搞扶贫开发、组织劳务输出,切实帮助农民增收。针对农忙时节和交通不便的实际,他们到地头、到户中,或召开家庭院落会、上门说教,通过拉家常、搞对比式的宣讲,推动了学习宣传的深化,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展开。

    群众行动:坚定增收信心

      “中央的政策这么好,政府领导又这么关心,我们不想办法挣钱,就对不起人,我这个党员就白当了!”这是在广货街镇架子沟村采访时,村支书王金刚说的一句朴实话。
      政府、部门和包村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感染了群众,激发了群众发家致富的热情,增收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去年被县委命名为“农村双带两示范”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架子沟村,全村100户337名群众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发展板栗1300余亩,天麻14000窝,产核桃72000斤。去年仅此三项产业总产值就达55万元,户均收入5500元,人均收入1632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今年,该村组织劳力对1380亩板栗进行了丰产园管理,新发展天麻1.2万窝,新发展猪苓3700窝,种植地膜玉米370亩。与此同时,该村冲破“小富即安”思想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致富门路,通过参观学习食用菌“石沟模式”,镇、村两级干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政府实行补贴技术服务费,与石沟袋料食用菌技术员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在该村发展袋料食用菌。“喊叫群众干,不如领着群众带头干”,村主任何富华在翻种完家中500窝天麻之后,将50只羊交与妻子喂养,率先发展袋料食用菌1万袋,并积极主动为包帮的贫困户陈德华联系贷款3000元,发展食用菌5000袋,陈德华高兴的说:“干部的包帮让我看到了脱贫增收的希望。” 原居住于江口镇冷水沟村新堂组的陈吾汉,一家四人在移民搬迁政策的扶持下,在新庄村猫儿园组建起了3间90平方米的砖混房屋,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今年,他利用搬迁闲置后的柴山、退耕还林地发展猪苓、枣皮等中药材,目前已栽植猪苓1000窝,空闲时间骑上摩托车走村入户收购香菇,增加收入,成为致富路上的“轻骑兵”。据农工部门统计,全县长年活跃在的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的专业大户超过1000人,各类种养大户已发展到2000多户,他们的现实带动作用,正激励着广大农民坚定增收信心,在小康路上阔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dmin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