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十六督导组对我市便民服务工作高度肯定:“安康市联系服务群众的做法很实在、很管用,做到了联系群众经常化、服务群众常态化。”
近年来,安康市纪委监察局立足“为民、便民、惠民”宗旨,不断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以县区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全程代办”模式的便民服务制度。仅2013年,全市各级便民服务机构受理群众代办事项866123件,办结857621件,办结率达98.9%,成功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超市”,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
整合资源,实现服务平台网络化
抓实为民服务的平台,全市已建成县级综合政务服务大厅8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161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2086个,镇村覆盖率达100%和87.6%,形成了上下贯通、三级联动、全面覆盖的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县区依托政务服务大厅,新建或改建县级便民服务大厅,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业务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监督考核”;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达到“六有”,即有办公场所、群众休息处、服务流程图、工作联系卡、服务记录和服务指南,并配置机构匾牌、办公桌椅、电脑电话、档案壁柜等必要设施;各村(社区)成立便民服务室,偏远村民小组设立便民服务代理点。三是因地制宜,合理设置便民服务窗口。
拓展功能,实现便民服务常态化
强化为民服务职能。本着县级集中审批服务、乡镇全程代理服务、村级延伸代办服务的基本定位,注重跟进群众所需,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各县区便民服务大厅将公权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职能部门全部纳入服务大厅,实行集中式办公、一厅式服务,有效解决了一些部门审批项目入驻大厅缺位、窗口授权留大放小、便民措施难落实等问题。乡镇把各站办所内部交织的行政审批、许可、收费等职能进行整合,全部捆绑打包进驻便民服务大厅(中心),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提高一次性办结率。大部分村级便民服务站将办理个体工商证照、农民建房审批、迁转新上户口、低保补助申报、计划生育、农村合疗纳入代办服务内容,并实行村干部代办制,提升服务效能,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完善制度,实现便民服务规范化
规范操作,提升办事效率。严格实行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齐指导办、多头处理并联办、上级审批代理办、跟踪服务主动办。对服务项目申请、受理、承办、回复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衔接严密的服务流程。各级便民服务机构推行公开公示、首问负责、服务承诺、AB岗制等制度,确保群众事项事事有记录,件件有人办。建立便民服务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签订责任书、公开服务承诺、发放监督卡、电子监控和民情调查系统等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坚持把便民服务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要内容,并与深入开展创建“人民群众满意基层单位”、“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紧密结合,落实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促进便民服务长效运行。
坚持创新,实现便民服务实效化
各级便民服务机构注重跟进群众所需,不断拓展便民服务内容,推进实践创新。镇坪县在全省率先启动便民服务视频监控系统,实时对全县便民服务情况全程摄录监督;紫阳县采取上门服务和中心承办服务相结合,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开通全县便民服务百事通热线,阳光政务网站和手机微信公众平台等,提供全方位便民服务,这些做法受到省纪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中省主流媒体深度聚焦。
近年来,通过坚持推进便民服务制度,有效破解了“群众找哪里办事、群众事情怎么办,群众利益咋维护”的问题,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办事,转变了政府职能,密切了干群关系,使为民服务工作有了平台和抓手,联系服务群众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