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专题文章>路线教育 > 正文内容

    民政防线筑大爱

    作者:王锡松 杨厚生 时间:2014-05-06 15:15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2014年1月26日,对安康民政人来说是个永远铭记在心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临安康市社会救助管理站视察慰问,李克强总理对安康民政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强调要用大爱之心,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

    筑牢民生防线

      我市地处国家秦巴连片贫困区的核心地带,贫困面大,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牢记使命,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民政工作首要任务。
      近年来,我市共建成各级敬老院200所,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5%。2012年8月底前,全市各县区针对困难群众都已实施了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全面实施了社会救助监控系统网络化管理。星级敬老院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成为我省民政系统的一张名片。
      今年年底以前,我市将实现公益性养老公寓全覆盖,初步形成以市级养老公寓为龙头、九县一区养老公寓为支撑、城市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节点的全市机构养老体系。
      自2010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累计拨付各类救助资金33亿元,年均有8亿元的资金流向城乡困难群众。巨额民政资金的投入,民生保障能力的提高,优化了社会分配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城乡贫困人口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得到极大实惠。

    扶弱济困闪耀和谐之光

      截至2014年初,我市已全面落实了孤儿和城市“三无”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年支出3348万元,有效保障了全市1679名孤儿和2525名城市“三无”人员的基本生活。孤儿救助实现教育、医疗、康复相配套,集中养育与分散收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福利彩票发行销售网络,发行规模显著扩大,5年来累计筹集公益金6588万元,支持配套社会福利项目120多个,成为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慈善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市本级和 9县1区相继成立了慈善协会,搭建起了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为民解困新平台,社会动员能力不断增强,慈善救助活动广泛开展。
      在老龄事业方面,健全了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全市19.2 万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50—300元的高龄津补贴,仅2013年支出高龄补贴资金1.47亿元。

    灾害应急救助彰显无疆大爱

      我市自然灾害频繁,极易遭受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民政人的身影,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多年来始终将救灾救济工作作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民生保障的重要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010年“7·18”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我市10县区168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5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5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5.6亿元。受灾范围之广,重灾乡镇之多,紧急转移人数之大,民房损毁之重,集中伤亡人员之多,均属历史罕见。面对特大灾害,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快速反应,全力以赴,超负荷工作,市局先后派出20多个工作组深入灾区指导救灾工作,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资金近9亿元用于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紧急调拨救灾物资8万件,累计拨付救灾资金13亿元,灾民紧急安置和灾害后救助政策全面落实,灾区社会安全稳定,夺取了“7·18”特大灾害及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市局和6个重灾县区分别被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政厅表彰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
      5年来,在历次自然灾害中,我市累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08万人次,发放救灾救济款15亿元、救助140万人次,即使在大灾之年众多灾民生活也得到保障。目前,一个适合多灾贫困市情的、以分级管理为核心、应急预案为基础、备灾为前提、制度为保障、减防抗救并举的灾害管理新体系在我市初步形成,我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广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