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落实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新机制顺利运行,根据市政府2006年2月23日紧急电视电话电话会议精神要求,市政府组织了4个督查组从3月8日至14日,对全市8个县区(除石泉、宁陕两县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这次共督查了25个乡镇54所农村小学、初中学校。现将督查情况予以通报。
一、工作落实情况
从督查和座谈汇报的情况看,各县区能够按照中、省、市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开展工作,新机制改革运行良好。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各级学校公用经费有了较大增长,规范教育收费管理取得了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安排部署。省、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县区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小组和相关机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各乡镇的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
(二)积极开展培训,进行政策宣传。各县区通过召开会议或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对校长、会计等人员进行了新机制改革和收费政策的专题培训,确保了资金分配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材料、标语、板报专栏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政策。
(三)尽力预算资金,设法落实政策。一是多数县区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长。汉阴、紫阳、汉滨、平利、岚皋、镇坪、旬阳、白河八县区2005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比2004年增长5.02%、10.04%、2.17%、3.9%、-0.81%、0.7%、-2.02%、4.23%(宁陕-6.87%、石泉-3.13%)。二是生均公用经费能按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城市教育附加费能够用于教育发展支出。三是资金拨付基本到位。各县区在春季开学前把中、省、市补助资金和县级预算资金全部纳入财政基础教育专项资金专户,确定中心校为一级预算拨款单位,将县级专户资金拨付到校,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农村校长反映经费比原来多了,校长也好当了。
(四)强化督导检查,严格收费管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均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学校都按规定在醒目位置上设置公示栏,明确收费项目、标准、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县区在23日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电视电话会后,都抽调了财政、纠风、教育、物价等部门工作人员,对辖区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机制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限时进行了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督查组反馈的情况,当前我市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虽然各县区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对义务教育进行了经费保障,但由于新机制启动运行时间紧、工作量大,各县区做工作的细致程度有差异,反映了各县区工作水平有高有低。
(二)收费公示不规范。各学校虽然在收费公示栏中按规定公示了免收和收费内容,但少数学校将自愿购买书目也列入了公示内容,虽强调了自愿购买,难免会误导学生和家长,有强制收费之嫌。其中,教辅资料收费普遍偏高。
(三)机制运行中有些工作不完备。一是少数县区一些乡镇、学校对新机制政策了解不够,对核拨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具体标准不清楚;二是个别学校将贫困学生指标分配到班级由班主任确定,没有按规定到村组查访、乡镇审批并在村组、学校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在兑现发放免费教材和贫困生生活补助费过程中,随意减少程序,存在代签代领现象;三是收费票据使用不统一。
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宣传、教育、财政等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新机制的政策内容,真正使基层乡镇、学校把政策吃透,让农民把这一惠民政策了解清楚。
(二)加强收费公示管理。按照市政府“安政发〔2006〕1号”文件精神,义务教育各学校的收费公示内容只能是按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两项代办收费和寄宿生食宿费,对贫困学生免收课本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严格执行确定贫困学生的办法、程序和公示制度。真正实现公开透明、群众清楚、社会满意。教育、物价、纠风部门要进一步吃透精神,争取今年秋季开学实行学生收费报上公开、网上公示,实现阳光收费。
(三)切实做好经费保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细节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保障经费直通初中和中心校的机制,确保学校不为经费问题而分神,集中精力搞教学;二是各学校在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中,必须坚持发放程序,杜绝代签代领。三是要加强对中心校财务支出的监管,防止出现挤占和平调村级小学(教学点)的资金;四是财政部门要规范各学校收费项目票据管理,按政策实行统一的发票;五是各学校严禁代办课外材料和保险,更不允许在校内设代办点,严格实行由学生自愿在校外购买的政策;六是各级纠风部门、教育督导室要把治理教育收费问题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督查,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落实。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6年4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