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晃晃的水泥硬化路两边整齐地栽上了香樟树;整片的精品果园让人们看到了增收的希望;刚经过粉刷、装修的小洋楼门前挂起了“卫生责任牌”;村民娱乐健身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悠闲地做着各类健身活动;“花果山庄”、“果园山庄”、“桃花山庄”等各类农家乐招牌特别引人注目……这是汉阴县涧池镇花果村启动新农村建设后出现的新景象。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花果村新农村建设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效,能让群众得到较多的实惠,它的成功秘诀一方面在于政府的引导扶持,关键在于从人入手,从事抓起,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层层发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是层层发动,步步深入,统一思想。首先是开好村两委班子成员会,统一村两委班子成员思想,让他们树立抢抓机遇、敢干、能干、会干、抢着干的思想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心骨。其次是开好党员会,借助村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契机,突出新农村建设主题,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再次是逐组逐院落召开群众会,群众代表会,组织学习中央1号文件,利用村广播室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印发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宣传资料1000余份,渗透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要求,让群众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质,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算帐对比,使广大群众思想认识得到统一。两个示范村共召开党员、干部和群众会近100次。通过深入发动群众,激发了男女老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五坪村六组村民文尚田,是左腿高度截肢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到新农村建设工地上,修路、修渠、栽树。二是在学习交流中统一和提高党员干部及群众思想认识。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平利、岚皋、汉滨等地参观学习15批,近500人次,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灌输式”和“封闭式”的学习模式,让基层党员和群众真正体会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和群众得到的实惠。同时让他们在相互对比中增强了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存在的巨大差距,更加坚定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责任感。三是通过党员承诺制有效载体推动新农村建设。各村根据党员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农村建设有的放矢地落实了承诺制,感染和带动了群众自觉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事抓起,分步实施,真抓实干。坚持从最直观的容貌工程入手,从最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从最根本的生产发展抓起,让基层干部看到变化,增强信心,让基层群众享受成果,受到了教育。花果村对5公里环村路实施了水泥硬化,并全部进行了绿化,实行分段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了路难行和卫生脏乱差局面。在已发展1500亩精品林果园的基础上,又新发展600亩,首届菜花节分会场的成功举办,生态旅游给群众带来了直接的实惠。五坪村4公里村道改造工程全部结束,已着手路面硬化,新改造的49户民居民宅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农民技校、蚕桑协会的成立,给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发展后劲。
用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涧池17个行政村,若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如果全靠政府投资,5年很难实现。镇党委、政府通过调研,认为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镇政府制定了村级道路建设奖补办法,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仅去年下半年以来,全镇自筹资金30余万元,投劳500余个,改造和铺设沙厂路面10余公里,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铺设水泥硬化路面9公里,既有效弥补了资金不足,又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中蕴藏着的巨大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政府的积极性只有与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平稳推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